0463 国书-(2)
凭什么达利克还对萧文明恭维有加,而对他这个正经的亲王却是不闻不问?
因此当达利可汗的话说完之时,康亲王脸上已经满是愠色,虽然碍于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达利可汗的身份,他还不敢当着众人的面发作,但也已到了愤怒的边缘了。
萧文明是个粗线条的人,一时还没注意到康亲王的情绪变化,可温伯明却心思细如牛毛,赶忙操起了一口并不流利的戎羌话,先是谦逊了几句,便赶紧向达利可汗介绍起了康亲王。
温伯明的戎羌话并不是在日常交流中慢慢学会的,而是看书自学来的。
而他从书上看来的戎羌语言,全都是最正规的行文,从嘴里说出来,虽然有着一些别扭,却也显得格外的庄重。
这让达利可汗立即对康亲王多了几分尊敬,但这份尊敬同对萧文明的敬佩可并不相同对于萧文明,他更多的是出于对其个人魅力个人能力的赞赏;而对于康亲王则更多的是对大齐王朝综合国力的尊重。
于是达利可汗又向康亲王行了个礼,再一次重复了自己的要求自己和弟弟达多一同去洛阳给毅亲王奔丧,同时也可
会见大齐国皇帝。
其实在内心深处,大齐朝的各级官员包括皇亲国戚在内对于戎羌还是忌惮的,对于达利可汗这一个并不过分的要求,康亲王当然不敢当场拒绝。
但是他也不敢立即同意,而是耍了个花招,故意在外交礼节和程序上找事:“既然达利可汗要拜谒我皇兄,呢可曾带着你戎羌的国书?”
其实古代外交的规矩可没有现代的那么严格和严谨,毕竟皇帝一个人的喜好,就可以决定两国的关系。
最极端的例子,皇帝已经答应了两国结盟,难道礼部那些无聊的官员还会纠结于国书的格式是否规范,而迟迟不肯批准吗?
那就不是工作态度良好了,而是跟自己的小命过不去。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达利可汗本人都来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国书,还犯得着专门写一封吗?
并且撰写国书这件事情,对于达利可汗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
他是草原上一刀一枪厮杀过来的汉子,虽然已经是整个戎羌草原上翱翔得最高最远的雄鹰,可惜却还是个文盲,大字都不认识一个……
他的弟弟达多差也差不多,无论是中原话还是戎羌话,不过粗通文字而已,写一两张便签问题不大,真的是要草拟文书,那就难于上青天了。
然而在这支戎羌队伍之中,居然还带着两个来自中原的文人他们原本就是些落魄的中原书生,非但没法考取正经的功名,甚至在大齐朝都因各种原因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勉强跑到草原上委身于戎羌可汗。
既然是达利可汗下令,这两个文人自然不敢拖延,赶忙拿出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就地支起一张简易的桌子,便各自分工,分别用中原文字和戎羌文字草拟起了所谓的国书。
这里条件简陋,他们又只带着桌子而没带着凳子,就只能在泥土地上席地而坐,开始构思着这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书。
他们二人看上去虽然有些局促和紧张,但是长期以来都跟着骑兵行动,在这样的场景下急促地草拟文书,他们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原本这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如果没有一些案头功夫的话,靠着战马和弓箭起家的戎羌达利可汗,凭什么还要费心豢养着他们?
然而他们替达利可汗起草过书,却引起了康亲王的不满。
只听康亲王鼻孔中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冲着这两个埋头写作的文人,一通冷嘲热讽,最后还杀人诛心一般地讽刺了一句:“你们两个读着圣贤书,却帮蛮夷做事,实在是有辱斯文!也不知如何能提得动手里的毛笔!”
这两个中原文人知道康亲王的身份,又听了他的讽刺,虽然心中止不住的一阵苦楚,却不敢反驳半个字,仍旧只是捏着笔刷刷的在纸上写,其中一个性格略柔弱一些,眼中已是噙满了泪水。
康亲王的这几句话被达多听见了。
他也是草原上的勇士,哪能容得康亲王出言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