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量出为入-(2)
而杨公南,其实本无再入幕府之意,问题是他身上被打上了元载的烙印,前一任恩主李倓又压根儿帮不上忙李倓本人还要避嫌呢则他很有可能在地方上担任司马,最高不过远州刺史而已,会一直当到死啊,前途无亮!终究才刚四十岁,在贵族官僚当中,正是年富力强的年代,岂肯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呢?
这才被迫应命北行,投入李汲幕中。
与李汲故显亲热不同,杨炎的态度则多少有些倨傲一则在陇右时,他名位便在李汲之上,其后虽然李汲一路蹿升,二人也是朋友论交;二则终究是李汲殷殷相请,并非杨炎主动来投的,幕宾为“宾”,本可与主家相抗礼。
归入衙署,杨公南老实不客气地提出来:“吾志在中朝,乃因宦途坎坷,暂居长卫幕下而已。最多五岁,望长卫能荐我还朝,若不允,当即辞去,留之无益也。”
李汲笑笑:“士人皆望中朝,非但杨君,便我麾下余吏,难道还能牵系在幕府中一辈子不成么?然而要能足食足兵,使我御蕃得胜,方可为杨君叙功,则如何足食足兵,须看杨君本领了。”
杨炎连连摇头:“以朔方贫瘠之地,而欲足食,难,难,难!”
李汲忙道:“但供我数万大军西出收复河西而已,不求朔方钱粮尽数自出而不向朝廷要一文钱一粒米,杨君可能为乎?”
杨炎答道:“具体情势,还须我先点查府库,明了镇情再说。不知长卫予我何职,有何权柄啊?”
李汲答道:“暂摄支度副使,即盐池和六城水运,一以听之。”
节度使本是军事长官,但惯例身兼观察使,掌控民政,也常身兼支度使,手握财权。而就朔方镇论,朔方节度使身上照例还挂着其他一系列兼职,比方说押蕃落使检校浑部落使单于大都护宫苑使监牧使,等等,其于财政,则兼盐池使和六城水运使。
朔方乃是重要的池盐生产地,主要分布在灵州怀远和五原等处,不但足以资供镇内所需,且可南运关中主要是朔方镇内人口太过稀少了,需求量不大故此朔方盐贱,人喜咸食。这是朔方军的一大财政来源,虽然刘晏改革了食盐制度,收为官卖,盐池使却仍不罢废,且握有实权。
此外,朔方诸州,即便天宝年间人口数也不过二十余万,却要供养六万多兵马,粮食缺口很大,被迫要从河东地区经黄河水运西输,为此设置“六城水运使”,专责此事。
由此李汲的意思,以杨公南你如今名位,且才初入我幕下,只能暂摄支度副使而已,但我把财权整个儿全都交你手上了,我只管当橡皮图章而已这样你可满意吗?
关键李汲精力有限,打算主要放在募兵练兵上,则于民政财政,实在是没空管,而且懒得管啊。
杨炎想了想,便说:“既授我重任,使总财计,则请长卫听我一言。”
“杨君请说。”
“自古财计事,从来量入为出,朔方亦如此,财税所得,再加朝廷每岁资供,用以安人养兵。然而自天宝以来,例赐朔方之数久不变,朔方却人口流失田地荒芜,所得日少,则如何还能依数养兵啊?便勉强养兵,尚有行军之余裕否?是故去岁圣人欲朔方发兵,牵制蕃贼,而镇兵不敢动……”
李汲插话道:“杨君请改量出为入之奏,我颇有耳闻,且深为认同。”
杨炎闻言一愣,原本还打算长篇大论,向李汲推销他“量出为入”的主张的,谁成想才刚开口,李汲直接就给点破了,还表示认同。他不由得噎了一下,随即精神猛然一振:“既然节帅认可,事情便好办了。”
兴奋之下,竟然连称呼都给改了。
“今岁不便改制,恳请节帅尽快梳理镇情,将明岁秋后所需,方方面面,逐一开列数额,炎为节帅谋之。具体如何征赋,如何理财,节帅不必多问,炎必竭尽所能,而于其不足者,再详细列明用途,向朝廷讨要其求倍之,而朝廷必半给,则敷用矣。”
李汲说那太好啦“杨君之才,我素知也,昔在陇右若无杨君辅佐,齐王将寸步难行。如此则将财计事,一以委君。”顿了一顿,却又忍不住加上一句:“然切不可刻剥小人百姓,以免生乱……”
杨炎微微一笑:“朔方不过这些人口,每岁产出有限,若欲自小人身上得财,便双倍能有多少?节帅无须叮嘱。”
于是李汲便将财权交给了杨炎,人事权交给了卢庚,而将民政事务委托给高郢浑释之虽为副使,其实根本没有统筹军民之力,干脆,让他主要负责对境内诸胡部的管理吧。
任吕希倩为掌书记,同时负责宣传工作;洛一平仍为推官,负责军中执法;刘极负责与朝廷的联络。
此外,韩会也已抵京,顺利接替了卢杞,担任朔方进奏官。
至于严庄,并无实际职司,李汲将其留在身边,当“高参”处理。一来吧,实在不放心那家伙,二来么……严庄实有宰相之才,居中统筹,比专司一职也要来得称职得多。
六月下旬,李汲大致梳理清楚了朔方政事,也令诸将汇总麾下兵数,得到的结果是不足五万,这还不包括可能存在的吃空饷问题。由此才以募兵足额为藉口,离开灵州,南下皋兰州鸣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