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守选之吏-(2)
看起来,严庄也很清楚这一点,因而回到长安之后,才不敢大摇大摆跑李适府上来,而要通过卢杞,掩人耳目,秘密来见。
严庄是难江县尉任满之后归京的,吏部守选。唐朝官员理论上皆有任期,期满则若无特殊情况比方说朝命留任,或者急须转为他官都必须还京守选,前后两任之间,会有一段有品无官的“待业”时段。
至于这时段的长短,则从一选到十二选不等,一选即为一年。一般情况下,品愈高则选愈少,如三品以上,往往半年都不必等,朝廷必须给予新的任命;而至于八九品的小吏,则普遍在三到五选之间。
此外还有两个特例,一是宰相及各部寺的主官,吏部管不到;二是节镇幕僚,理论上只是临时差遣,不算正式官员,因而无论从一镇跳往另一镇,或从朝臣转为幕臣,从幕臣转为朝臣,都不必守选前两者也不归吏部管,至于后者,既为节镇僚属,那就算你已经待过业了。
严庄的情况比较特殊,若按他曾经达到过的品位,其实最多一选,便当有所任命;若按他才刚交卸的难江县尉之职,则可能要等上个三五年。但三五年不是下限,理论上吏部闲着你整整十二年也不违制度啊,严庄自命无援无恃,又有曾仕伪燕的污点,说不定真要等上十来年了……
那到时候自己还能当官吗?理应退休了吧!
他也曾一度起过退隐之心,却总归不甘心我曾为一国执政,那在唐也起码得再弄件红袍穿穿吧?若仅以九品致仕,晚年再无尊荣。
正在犹豫之际,忽闻郑王李邈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之事,严庄不禁仰天大笑我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前往魏博进奏院求见卢杞,道明自己跟李汲是老交情,进而通过卢杞,秘密跑来谒见李适。
李适知道这个严庄,往坏了说一肚子阴谋诡计,往好了说足智多谋,则他恰在此时来见自己,多半是要就储位之事,帮忙出主意,以换取自家的光辉前程了。于是对坐说不上几句,便直接引入了正题。
严庄劝慰道:“臣知殿下为郑王受拜之事忧烦,然别命皇子为兵马元帅,本有先例如今圣在东宫时,肃宗皇帝便命李系……”
李适打断对方的话,直截了当说道:“因而李系才起不臣之心,勾结废后张氏,阴谋叛乱。”
严庄点点头:“此正是臣要为殿下谋划者。往日史氏据关东为乱,国家聚集各镇兵马,不下三十万众,宣命往讨,李临淮(李光弼封临淮郡王)请拜一天下兵马元帅,肃宗皇帝乃命李系。然今东乱已平虽有田承嗣悖逆,终小乱耳,且并未僭号割地国家大敌,在于吐蕃,国本未立之时,殿下便为关中兵马元帅。则今拜郑王,亦当统御关中诸镇,何必号之‘天下’啊?”
李适想问:这是不是说明我爹有易储之意呢?但咬咬牙关,还是忍住了,只是颔首:“先生请继续说下去。”
“诚如殿下所虑,便圣人此举,只为使皇子监控诸镇,别无深意,亦难保郑王因此,会否遽生觊觎储位之心,更难保朝中谋图倖进之辈,会否由此而依附于郑王,广其羽翼……”
“则孤当如何应对才好?”
严庄微微一笑:“不外乎进退两策耳。所谓退,殿下自请迁入东宫,从此内外隔绝,闭目塞听,只守孝道,不问国事,以期圣人之悟。然而,肃宗皇帝昔日便如此做,若杨氏不灭,安有灵武登基之事?今圣昔日亦如此做,终不能阻李系飞蛾扑火,使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则退计是将储位乃至性命都寄于上天耳,若天无心,祖宗不悯,终必罹祸……”
李适觉得吧,这昔日叛臣的言辞越来越危险了,可还是忍不住想继续听下去:“进策又如何?”
严庄将声音稍稍压低了些:“进便要争!太宗皇帝玄宗皇帝的宝位,非退而可得也。”不等李适开言驳斥,便急忙解释:“自然,臣之意,并非要殿下行玄武门唐隆之事,殿下本就是皇太子,但保储位,候圣人千秋万岁便可,何必行险?”
李适心说你不劝我搞政变就好啊……话说这事儿我也不是没琢磨过,问题就目前的局势,环境而言,毫无机会,我可不想在我唐谋篡而被废的太子名单上,再多添一行。
于是笑笑:“孤不好弄险,正要问先生持重之策。”
严庄乃正色道:“曩昔圣人国本之下,最重者是宰相,而今则是藩镇,若殿下有强藩相助,郑王必不敢起异心!”口中只提郑王李邈,其实包括卢杞在内,谁都心知肚明,他其实是在说那皇帝也不敢轻易更易储位啦。
李适闻言,不由得斜瞥一眼卢杞。
严庄见状,这才掀开底牌:“臣固知李魏博与殿下是至交,奈何所在太远。若李魏博西归,守泾原邠宁,哪怕身在朔方,将强兵以御蕃,都足堪为殿下之援。臣亦知晓,李魏博深恨蕃贼,有肃清西陲之志,则殿下何不助其达成心愿哪?河北即便糜烂,不过一时;国本牢固,可致百年太平。”
言下之意,倘若这江山社稷将来落不到你手上,你还管河北诸镇是不是跋扈,甚至于是不是割据作乱干啥呢?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快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