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董卓故智-(1)
几代唐天子,全都是多产兔子,李豫光儿子就有十一个,封王三人,至于闺女儿,也有七个,且自排行第三的永清公主以下,均未成年,而上面的灵仙真定二公主早夭,永清公主已嫁裴仿。
所以他不愿意将“真公主”许嫁吐蕃赞普我那些闺女儿都还小啊,怎忍心远涉异域,从此长居蛮荒之地呢?倒是有个幼妹永穆公主,其婿韦会已死,是个寡妇……但李豫照样舍不得啊!
相对于乃父肃宗李亨而言,李豫对于骨肉亲情还是比较看重的起码到目前是如此。
所以他才要李汲去跟蕃使解释,我唐只有公主郡主之别,没啥真公主假公主的区分,反正宗室女子一大堆,随便封个公主许嫁赤松德赞就好了嘛。
宰相元载也建议:“我唐嫁大小宁国公主于回纥,遂得回纥两度遣军相助,平定安史之乱;则若能嫁公主于吐蕃赞普,必可解两家宿怨,且或使吐蕃不再与我唐为敌。”
李泌却驳斥道:“我唐本嫁文成金城二公主于吐蕃先赞普,然两家交兵,无时或止,可见和亲并不能消弭彼獠的贪欲。嫁公主于回纥,是回纥睦邻,故此奖赏之,以固交谊;则若吐蕃肯先归还陇右,以蒙谷赤岭为界,约和罢兵,然后可议和亲。若其不允,既嫁公主,元相却欲将来复夺陇右,岂非不信不义,有损我唐威望么?”
其实吧,李泌并不反对唐蕃和亲,许嫁公主别管是不是皇帝的亲闺女儿,若能出一女子而销兵罢战,那多惠而不费啊。他驳斥元载的那番话,还是从前跟李汲辩论的时候,从李汲口中学来的。
李汲认为,两国是战是和,从来都是因应双方强弱形势而定,并非和亲所导致的结果在政治问题上没人真跟你谈感情。好比说汉初和亲,公主代代出塞,匈奴岁岁来侵,这女婿若是强势,照样暴打老丈人啊。至于昭君出塞,则是呼韩邪先穷蹙来投,方才利用婚姻的纽带把两家牵系得更牢靠一些罢了。
文成公主和蕃,那前提也是吐蕃来侵,被唐军给痛揍回去了,但唐也不能一口气杀向逻些,犁庭扫闾,双方都有和意,才始商定婚姻嫁大小宁国公主于回纥可汗亦为同理。
所以说了,和亲就是锦上添花的事儿,可以将友邦之间的感情拉得更近些,却并不能因此化敌为友。倘若将李汲的理论施用于今日,那就是吐蕃既不肯交还陇右,又不肯即刻退兵,敌意仍深,野心仍炽,那光许嫁个公主,能管蛋用?
李泌觉得吧,李汲所言似乎有些道理……但他也未被彻底说服,终究对于这些古代士大夫而言,不管有无作用,为了国家,一个女人的幸福,牺牲就牺牲了吧,有啥大不了?至于此番驳斥元载,他是料定不管和议成与不成,吐蕃都必然退兵,则于谈判最好拖着,什么条件都不能答应对方。再者说了,真要是嫁出公主去,咱以后还有堂皇正大的理由规复陇右吗?
元载因此深恨李泌,暂且不提,且说李汲跟李泌商议定了,归报李豫,翌日便扯着郭子仪仆固怀恩来鸿胪寺见绮力卜藏,为的是展示我唐良将齐集,则若汝等逗留不去,对于日后的战事,且好好掂量掂量吧。
并且他还质问绮力卜藏:“我昔在阵前,云真公主假公主,汝等竟然信以为真?既然如此,我还曾说汝等都是披毛戴角的畜生,吐蕃赞普是猩猩王呢,难道汝等也肯承认么?!”
郭子仪自然呵斥:“李魏博且积些口德!”
李汲一翻白眼:“也不知圣人要我等来,是听些什么?从来土地户口,都从刀尖上抢得,哪有樽俎间折冲便可定论的?昔渑池之会,若非廉颇将兵车陈于界上,我料蔺相如必不能奉赵王生还邯郸!
“前日王师未集,犹须敷衍蕃使,今既……”
郭子仪双眉一拧,以手拍髀,大喝一声:“李魏博,君若不耐烦听,便可自去,由我等事后归报圣人便是!”硬生生打断了李汲的话头。
李汲一脸的不忿,朝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作个揖,便即昂然而去。绮力卜藏却不禁暗自思忖:李汲刚才想说啥啊?什么“前日王师未集”,什么“今既”……今既如何?
他此番奉命出使请和,自然也负有觇候唐廷动向的重任,结果一路行来,奉天以西,还能见到些逃亡的军民,越接近长安城,局面便越是稳定。尤其长安城内,市面繁荣,秩序井然,较上回来更要热闹多了……这貌似没受到什么战争压力嘛。
不过途中倒也打探了出来,李汲前往凤翔,所领只有千骑,后面并无步军跟随,并且很可能只是禁军,不是河北的人马。
但今日得见李汲,郭子仪还是一口一个“李魏博”,则李汲领魏博节度使是实,并未迁转他任,那魏博节度使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朝呢?唐廷究竟有没有调河北兵马前来勤王啊?
这年月的国家机构普遍无保密意识,除非上官严令,否则小官小吏是不知道三缄其口的,因此绮力卜藏既入长安,便命其部属寻找各种机会渠道,打探唐廷动向。昨日才刚得报,说有一支兵马从东南方向而来,在长安城南稍歇后,便启程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