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贞观元年就是准灾年?徐国公府成了政事堂-(1)
徐风雷稍稍一顿,道:
“陛下,需早做准备啊。”
李世民嗯了一声。
说实在的,他现在心情有点差。
上任第一年,就碰到一个“准灾年”,换作任何一个君主心中都会不得劲。
但李二毕竟是李二,只是短暂的低落后,便马上抬起头来。
“事已至此,埋怨也无用。”
他轻叹道,
“自我大唐建国以来,便是多灾多难,武德二年,武德五年,武德七年,武德八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朕是管着尚书省的,每年报上来的灾民人数不计其数。”
“人言父皇治国无力,朕也不是为他老人家辩解,主要是上天实在不愿降下恩泽,让咱们喘口气啊!”
“习惯了……”
众臣闻言,为之默然。
“陛下无需忧虑,难熬也就这几年了。”
徐风雷笑道,
“捱过去后,便是风调雨顺。”
“当然,臣还是坚持荀子的理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灾与否,都和陛下您的私德品行并无关系,心中不必有太大的负担。”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微一挑。
“几年?”
他追问道,
“具体是多久?两年也是几年,九年也是几年呐!”
“你给朕透个底,朕也好心中有数。”
“哈哈……”徐风雷哑然失笑,摇头道,“陛下说笑了,臣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断言天象?您还是收收心,专注眼前吧。风调雨顺也未必是好事。需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气候转暖的确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强大的“吐蕃”帝国也将孕育显化,成为大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咳……好吧。”
李世民干咳一声,将目光转向房玄龄等大臣,无奈道,
“看来,这贞观朝的第一年,需要诸位爱卿与朕一起,格外努力的治理了。”
“按照听明的说法,旱灾和蝗灾似乎不可避免……该如何着手预治?朕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这正月初一,过年的那股子热乎劲儿还没过去,心思已然是再度扑到治国理政上了。
“禀陛下,臣以为当分两步走。”
房玄龄略一沉吟,道,
“其一,新年过后,立即派遣官员检查天下各地粮仓,核对存粮,以备不时之需。”
“其二,当从国库抽调钱财,慢慢从地主富户手里购粮,以充实物资。如此一来,若真有灾害,也可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商贩哄抬粮价,熬煎百姓。”
李世民连连点头。
“有理。”
他道,
“大灾之时,害死人的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原本够用的粮食,被那些不良商贩恶意囤积哄抬之后,便分不到百姓的嘴里了。”
徐风雷亦是颔首。
“我曾听闻一个理论。”
他沉声道,
“说是缺粮一成时,粮价并非是提升一成,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一成的人为止。”
“不一定完全对,但足以说明备粮备荒的重要性。”
“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朝廷若是能把信心给到百姓,那各种恶意的囤积和哄抬也就消散了,那些奸商也会因为他们的贪婪付出代价。”
“臣同意房相的政策。”
众臣亦是纷纷点头。
“那就这么定了,上元节过后,这两桩事儿就都交给房爱卿去办。”
李世民亦是应允道,
“特别是检查各地粮仓之事,得派遣精明官员去。”
“朕不想听到粮仓失火的奏报传来。”
众臣闻言,皆是心领神会。
陛下到底是一路打拼上来的,下面那点猫腻……是懂的。
“本是来听明这儿闲聊两句,但既然谈到了政务,你们几个都在,那就把这儿当做政事堂,索性多议论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