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覆清1796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覆清1796》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英国人的反应-(1)

   为了研究实验蒸汽机,黎汉明特意在工坊区内建了一个蒸汽工坊,相当于一个实验,一来是为了其他人的安全,再一个也算是为了保密。

   “怎么回事儿?”一到蒸汽机工坊,袁迟便顾不上朱珪径直向人群密集的地方跑去,拉住一个人问道:“有人受伤吗?”

   被袁迟拉着的人叫毛昭忠, 也是蒸汽机研究小组的成员:“袁兄,我们今日在测试压力,没成想一不注意就这样了,好在测试时我们都在实验舱外记录,只有鲁元方桂洲和杨园三人被蒸汽烫伤,其他都无碍!”

   正在这时, 王贞仪双手揣在胸前的口袋里,挺着一个大肚子晃晃悠悠的走了过来。

   在王阿从怀孕没多久, 避开了原本历史上死亡的王贞仪也怀上了。

   见王贞仪到来, 袁迟连忙上前拱手行了一礼后问道:“王先生,鲁元方他们无碍吧?”

   “没什么大事儿,轻伤,敷药休息几天就好了。”说罢,王贞仪便踢踏踢踏的走进了实验舱。

   见状,袁迟等人也连忙跟了上去。

   此时的实验室里到处是水,在中间的位置一个变形的锅炉躺在地上,出气口被炸开了花。

   其实说是实验室,不过就是一个简单的屋子,专门用来做试验而已,与后世的实验室完全是两码事。

   检查了一番后,王贞仪便紧皱着眉头不解的问道:“怎么回事?不是已经定型了吗?怎么?压力阀出问题了?”

   嗯,在怀孕前,蒸汽机研究是王贞仪在主导,嗯,她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不管医学天文数学化学物理等, 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也就是在王贞仪怀孕后, 为了她的安全,黎汉明才让詹枚管住她,不让参与实验了。

   毛昭忠闻言连忙回道:“回先生,我们在做最后的压力测试,只要压力测试过关,便离实用不远了。”

   “太急了。”王贞仪闻言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学爬就想学走,哪有那么容易?先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吧!”

   说着,王贞仪不由得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叹了一口气,一想到至少还有五个多月才能动手实验,她顿时感觉人生了无生趣,留下一句话后便恹恹的离去了:“都小心些,别再炸了,今天蒸汽爆炸,明天化学爆炸的,再炸下去,你们不累,那些医生也得累着了。”

   见没事后,袁迟这才想起朱珪来,连忙跑了出去。

   “袁公子,你能给我说说这蒸汽机吗?”见到他们这么重视,朱珪也起了好奇心。

   “没什么不好说的。”袁迟闻言笑了笑解释道:“这蒸汽机其实就是煮水的陶罐,这蒸汽在陶罐里不断产生,陶罐内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这蒸汽就会把陶罐的盖子顶开,如果使劲按住这个盖子不松开,当压力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陶罐就会被蒸汽炸开,这次的爆炸就是这个原理。”

   “如果在陶罐中加入一个活塞,蒸汽就会推着活塞向外运动,释放一部分蒸汽之后,活塞就会回落,在蒸汽的压力足够的时候就会再次推着活塞向外运动,如此反复,如果在活塞的杆上加上各种装置,蒸汽机就能做出直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不管朱珪听没听懂,袁迟也只能大体的这么给他讲解。

   这些东西黎汉明也不担心朱珪会告诉清廷,在没有看到实际应用前,黎汉明不相信清廷会投入研究。

   蒸汽机原理确实容易理解,但要做出实用级的机器还是非常难的,纽科门型蒸汽机一用就是七十多年,瓦特改进了近二十年才成型。

   不过好在黎汉明有成型的蒸汽机结构图,只要能让这个时代的人把原理搞懂后,再花个两三年,蒸汽机慢慢的是能做出来的。

   实在不行,黎汉明就只能把主意打到国外了。

   见天色不早了,此时去其他地方参观已经来不及了,袁迟便对朱珪说道:“先生,此时天色已晚,明日我再带先生去农业区去看看那里的粮食培育,您看如何?”

   “好,你看着安排便是!”正好,朱珪自己今日也被震撼得不轻,是该缓一缓了。

   孟加拉,加尔各答,英国东印度公司大本营。

   就在黎汉明安排人带着朱珪在遵义参观震慑时,英国印度总督约翰肖也在是在忍受不了犹太商贩们愚蠢逼迫的情况下,不得不带他们到北方防线来看了看。

   印度总督是英国在印度地区的管理首脑,直到1858年,总督一般由东印度公司的主管选择,并对他负责。

   自从讨虏军在虎门销烟后,看着被销毁的鸦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还好,犹太商贩们却心疼不已,更心疼的是以后不能继续贩卖鸦片,于是以威尔·哈同为主的犹太家族,出钱出力游说英国东印度公司替他们出头,以挽回经济损失。

   历史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给英国女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查该国距内地六七万里,而夷船争来贸易者,为获利之厚故耳。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即夷人未必有心为害,而贪利之极,不顾害人,试问天良安在?闻该国禁食甚严,是固明知之为害也。既不使为害于该国,则他国尚不可移害,况中国乎?”

   这封信的核心意思是,你们英国人不吸鸦片,却拿鸦片来害我们,这太无耻了!

   可惜,林则徐的看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彼时的中国,通常把吸食鸦片叫做抽大烟。在雍正年间,清政府已经意识到鸦片带来的危害,并时常施行禁烟措施,但是由于民间一直把鸦片当成一种灵丹妙药,这些禁烟措施往往收效甚微。

   鸦片战争当然不仅仅是独品贸易的问题,中国战败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管何种原因,通过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也使得中国人民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成为了东亚病夫,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水平也急剧下降。

   因此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的英国政府是在英国本土禁鸦片的,而那些鸦片是英国政府专门拿到中国来害人,这个说法其实错了两个地方。

   首先,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是一群犹太人,这群犹太人的国籍是英国,但是直接贩卖鸦片的不是英国政府,而是向英国政府缴纳了大量税的东印度公司以及后来的家族式的犹太毒贩。

   当然,英国政府有没有责任?肯定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东印度公司卖鸦片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当时英国政府已经把鸦片经营权从东印度公司让渡给了犹太鸦片贩子。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