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周制的军队编制-(1)
黄河防线以后可以组建,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应付南下的五万清军。
五万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辽东的时候,大明面对五万清军都无法抵挡。那个时候在辽东的明军可不是现在这种弱鸡明军,固然没有太强悍的精锐一样不敢出城野战,但那些军队好歹也比现在好。
不过跟过去的明军比没有意思。经历过数出草原,击退蒙元,北征大漠,又经仁宗宣宗励精图治,那时候立国八十年的大明何等昌盛?军威很等强盛?还不是土木堡一战把大明四代皇帝积攒下来的精锐兵马战争中成长的勋贵一战送没了?那时候的瓦剌可没有现在满清强。
战争的态势是不能简单的通过军队的质量人数来进决定胜负的。
以弱胜强历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也不能过分的盲目自信,一场战争需要规划方方面面的细节。
黄得功带着三万人以及开封周围府县的义军赶到商丘的时候,崔战已经率军渡过了黄河,朱由检带着三千新军在后。黄得功堪堪追上脚步。
“还有三万的义军在后面?”朱由检听完黄得功的禀告后,惊讶的看着黄得功。
黄得功说道:“李自成的追赃助饷让河南对他的反对声音很大,况且因为水淹开封的事情,河南百姓之前就对他有怨言,李自成兵败过后,各地百姓纷纷组成了义军,攻城拔寨驱赶李自成在河南的官吏。陛下北伐的消息让他们非常的振奋,各地义军头领全都响应,要求随陛下一起征战。”
“那他们知不知道咱们现在要打的是鞑虏,可不是李自成那些土匪一样的军队。”朱由检说道。
黄得功道:“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依旧愿意随陛下作战。”
朱由检看着黄得功:“朕看到这么多的百姓愿意跟朕一起作战是非常的高兴的。但是你要说他们因为朕是大明天子,一封檄文,几封诏书,就能让河南百姓跟着朕一起作战,朕绝对不相信。”
“李自成先前的水淹开封,导致开封府成了黄泛区,还纵兵抢掠,在河南名声不好。大明在河南名声就好了?一样是遭到了百姓的怨恨,按照你的这个说法,咱们大明军队在河南都要箪食壶浆迎王师了,朕信吗?”
反正大明和李自成,现在就只有一起摆烂。
也别怪着历史上大多数的百姓在清军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不抵抗。满清政府南下打下了地盘,基本上免除了过去大明和李自成的一些苛捐杂税,比如三饷,百姓们又没有民族大义,换了个皇帝就换了呗,只要大家日子能过就行,若是比之前日子好过一些,那这个皇帝就是好皇帝。
百姓并不愚昧,只是大多数百姓所求不高,只是能一年吃饱饭就行了。你要是连他们吃饱饭都不能保证了,那就等着李自成这样的人蜂拥而起推翻统治。
至于什么剃头发换夷人的衣服,这种事情百姓或许会抵抗,但是这跟饿死人的抵抗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黄得功受不了朱由检这么直接来直接去的,面对朱由检的质疑,黄得功只得道:“陛下,追赃助饷贼匪劫掠干旱水患蝗灾,自崇祯十五年以来的各种天灾人祸,河南人口就算锐减大半,可粮食产出依旧不够活着的人吃,现在河南已经没有粮食了,很多县都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这些义军没有活路了……”
朱由检闻言,脸色难看的沉默了一会,怒骂道:“李自成他娘的。追赃助饷还拿粮食?”
“过去百姓没有东西吃,富户还能开粥棚济灾,再不能活下去,年轻力壮的青壮也能投地主成为佃户奴隶,现在河南的富户全都没有粮食吃了,用钱财都买不到粮食了,人人自危。臣刚进入开封的时候,百姓饿殍遍野,惨不忍睹。”黄得功说道。
朱由检揉了揉自己的脸,问道:“北方是不是全都这样的局面?山东好一点吗?”
“恐怕也是一样的。”黄得功说道。
江南有没有粮食?当然有。国库有没有粮食。当然没有。
支持大军所需要的粮食就已经让江南有点撑不住了。如果再拿出粮食来救济河南山东的百姓,那江南的百姓就要撑不住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还是士大夫进行大量的土地吞并,而这些士大夫不用缴纳赋税。这种特权阶级是从宋代就存在的,朱元璋立国也只是延续了下来,治国是需要士大夫阶层的,给他们特权并不是昏了头的举动。
全国的赋税历代都是慢慢在下降。这种局面朝廷想过改革吗?当然想过,但是张居正一死,什么都回归原初了。
大明朝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是真正的藏富于官。这种官并不是指某个官职,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
“跟过来的三万义军的粮食朝廷能撑住,但是河南和山东百姓的救灾。真的无法支撑了。”朱由检无奈的叹息说道。
黄得功没有说话,他是个武将,他只需要打好仗就行了。河南的情况他已经传达给了朱由检,做到这点已经足够了。
“你去安顿好军队吧。那些义军乱七八糟的,你也稍微整顿一下。起码也要能在战争中起到一点作用。”朱由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