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让你当昏君,你一统六大国了?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让你当昏君,你一统六大国了?》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53章 大帝的答案!无数人报考艺考-(1)

  阶梯教室。

  历史老师穿着秋衣走到讲台上,学生们很快就安静下来。

  “那么就直接进入正题吧,今天要讲的是艺考。”

  “相比于之前的一件一件有趣或恢弘的事件,艺考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当时的百官希望开恩科,而大帝就新增了艺考。”

  “然而,实际上艺考是大帝的一件千古功绩!”

  “首先,同学们,科举的意义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一名同学举手。

  “科举的意义是打破阶级垄断,是普通人上升的渠道。一个健康的王朝,他一定是有底层人士进入到上层人士的。只有这样的王朝才能够持久。”

  “对。”历史老师笑道,“然而,实际上的科举,或者说当时的科举,有不少的弊端。”

  “比如说,糊名制。”

  “当时的七国之中,只有乾国有糊名制。这是和乾国的老传统有关的。乾国太祖作为科举的发明者,科举制度在乾国一直比其余国家都要先进。”

  “其余国家那时候,考生的名字不会被遮掩,考官就能够根据考生的名字,定向的给那些世家子弟高分。”

  “糊名制是先进的,但是当时为什么只有乾国能够做到?这就是说和做的区别了。说出来很简单,做到却很难。”

  “要把糊名制搞出来,那就得面对原本收益阶级的阻力。”

  “大帝的爷爷,改进了糊名制。”

  “而大帝爷爷也想不到,看似已经完美了的科举制,竟然还会在大帝的手中,有一个足称跨越的大改革!”

  “毫无疑问,就是艺考。”

  学生们听着历史老师的话,一阵凛然。

  “所谓艺考,就是很大程度区别于武举科举,它是当时第三种百姓的上升渠道。”

  “为什么大帝被无数人尊崇?就是因为他的制度流芳百世。”

  “艺考,成为了第三种上升渠道,为大乾收揽了大量的人才。”

  “这是它的历史意义。”

  “接下来,咱们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当时,大乾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前代的,因此,百官建议开恩科,甚至是多开科举,以筛选出大量的官员,代替这些原本的官员。”

  “然而。这是表面上的原因,实际上,当时大乾有许多世家助力。”

  “大家要记住,在大帝手中,华夏王朝从世家治世,转变成了官僚治世。但这是有转变过程的,直到分户法实施,这个转变才进入加速阶段,在那之前,在大乾出力的大部分人才都属于世家门阀。杨肃珂午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全都是世家之人。”

  “千万不要以为,康哲元年大帝杀了江南八大家,世家就没了。那就太过天真了。”

  历史老师侃侃而谈。

  “当时,世家门阀希望将自己的人送入大乾的政治体系,继而稳固自身的阶级地位。”

  “而大帝没有选择同意。”

  “史书上明确的记载,大帝多次的拒绝了开恩科的谏言。”

  “这说明什么?大帝很清楚世家想干什么。”

  “当时的乾国,是典型的君强而臣弱。”

  “大帝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乾纲独断型的帝王。”

  “内阁首辅赵阳是工部出身的首辅,他的政治力量,是远远不如乾国的历代首辅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帝根本不理会世家的要求,他要另外想出来一条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艺考。”

  “艺考的内容与工科理学无关,也和武功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大帝给出的答案。”

  “经济上:当时的大乾多线战争,后勤线又多又长,资金疯狂消耗,长达六个月的艺考,吸引了士子学生阶层,把他们的钱从口袋里捞了出来。”

  “军事上:艺考选出来的人才,看上去权力不强,但却依然被派送到了地方,作为辅官存在。也就是说,这是有升迁可能的,只要有政绩,那就有功劳,之后获得更大权力也可能。”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