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39年的德国武装力量-(2)
本来,还计划建造大量大型舰艇,但后来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要完成这一计划是不可能的。迫于形势,海军只能将即将建成的战舰完成,并重点建造潜艇。由此可见,此时的德国舰队并未做好与英国开战的充足准备。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航空兵也能参与海上战役,而且此时水面舰艇的作战半径较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要大得多。总而言之,在对波兰的作战中,德国海军完全有能力完成它在波罗的海上所承担的任务:同波兰作战,并从瑞典北部运输矿石。
空军方面,发展更加困难。在德国,年轻的空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组建起来,但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禁止德国拥有用于军事目的的飞机,因此,德国空军于19
20年被解散。可是,陆军和海军都清楚,任何武装力量都有赖于这种现代化兵种的协助,而且,随着的上台,他们深信,总有一天,《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军事限制会被取缔。所以,陆海军在训练军队和在理论上制定战斗实施计划时,总是竭力为空军保留适当的位置,以为其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陆军军官中有一些军官曾在空军服役,起初,他们的活动局限于讨论某些理论问题或研究外国空军的发展。1926年,随着《巴黎航空协定》的签订,西方国家允许德国陆军和海军每年训练36名运动飞行员,并允许他们去国外参与补充战斗的训练。30年代初期,《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越加松动,此时德国开设的民航驾驶员学校已经能够训练飞行干部了。但是,仍不能进行战斗训练,直到1933年,德国从陆军和海军人员中培养了约2500名飞行员。
建造适用于战争的飞机也是一大难题。根据1926年《巴黎航空协定》的规定,德国航空工业不能制造战斗机。于是,一些德国飞机制造商在国外成立了子公司,并在那里制造飞机,以用于训练德国飞行员。在德国本土,只能生产教练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飞机被用于侦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训练地面军队与航空兵的协同作战,并帮助飞行观察员学习侦察行动,德国组建了几个教练机大队。1933年,已在国外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德国航空工业,开始制造当时德国还很少的现代军用飞机。
至于陆军的几个炮兵连,则是兵的萌芽,他们最初使用的装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过时兵器,以及少量新装备。上台后,戈林控制了所有可用于发展飞机制造业的企业,并将其合并为帝国的一个委员会,1933年,他在其基础上成立了空军部。此后,德国兴建了大量机场,航空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空军空勤和地勤人员也得到了加速训练。
为了给空军补充人员,
海陆军给空军调配了原飞行员干部(就是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以及经过多年训练的驾驶员和观察员。许多有飞行经验的原军官都回到空军部队服役。在此过程中,隶属于戈林的警察提供了许多帮助。1934年秋,德国组建了第一批分队,主要是侦察大队。
1935年3月1日,即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的军事限制之前,德国空军揭开了伪装的面纱,此前的组建工作已大致完成。现在,是时候迅速发展空军了,为此,政府为其拨出了巨额款项。
较之其他国家的空军,德国空军的一大优势是,没有旧式作战飞机。在经历了一系列探索后,德国在战机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德国航空工业制造了几种很先进的飞机,如HelllDo17型轰炸机Me109型歼七机最完美的Ju87型俯冲轰炸机和Mell0双引擎重型歼击机。1934至1939年间,德国航空工业每年生产的飞机由900架增至6000架。
原本计划于1942年前,生产1000架单座歼击机1000架轰炸机,以及1000架俯冲轰炸机侦察机和双引擎重型歼击机,并制造一定数量的运输机和教练机。当1939年战争爆发时,该计划并未完成。此时的德国空军拥有2500架飞机,其中由1000架轰炸机,组建了5个航空兵师和1个伞降师。德国飞机的质量要好于波兰和法国,与英国飞机的质量相当。如果只计算现代飞机的数量,德国空军的飞机比三个敌国加起来还要多。
然而,德国的空军是在仓促之间组建起来的,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作战经验少,而且在人数上与陆军总数严重失调。除此之外,空军在德国西北部地区并没有建成足够大的机场网,再加上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战争爆发后,伦敦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没有一架飞机能从德国东部出发,经过北海,绕到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和西岸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