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战的细节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战的细节》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九、苏军在匈牙利的攻势-(1)

   苏联人击溃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到政治目的。他们将这一点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出动了大部分的兵力去完成这一任务,而之后各次战役的实施被暂时放到了第二位。

  只剩下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一部分兵力在继续追击溃退的第6第8集团军残部。此外,罗马尼亚人接到命令,要求他们立即派军队去“解放特兰西瓦尼亚”。

  德军集团军群十分顽强,开始着手执行扼守东喀尔巴阡山以西特兰西瓦尼亚的任务。在第8集团军中,还剩下5个师及其他一些兵团未被击垮,因为当时他们被部署在雅西突破口地区以西。他们占领着东喀尔巴阡山的一些出口,毗连匈牙利第1集团军,后者的南翼防守着博尔戈山口,在北面与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毗邻。第8集团军的防线基本上沿着东喀尔巴阡山的山脊延伸,在那里掩护着图尔盖什山口吉梅什山口和奥伊图兹山口,避免敌人从比斯特里查河谷地和特罗图什河谷发起冲击。在奥伊图兹山口以南,战线向西南弯曲,然后沿着1940年根据维也纳仲裁划定的边界线延伸。从这里一直到布拉索夫东北地区,建立起了并不坚固的防守,几乎处处都有德军兵团防守。

  相比之下,第6集团军的处境更加不妙,它仅从德涅斯特河撤走了一小部分兵力。随着罗马尼亚居民的敌意越来越深,大部分的辎重和后勤机构同空军机场勤务部队一起,从锡雷特河向布泽乌河撤退,然后,和普罗耶什蒂的守卫者一起,排着看不到尽头的纵队,沿着布泽乌河谷地撤退,还有一部分经普雷蒂亚尔山口向北撤退。那些从纵队派出的分队脱离了自己的部队,在撤退道路的两侧扼守着南坡,直到纵队艰难地从布泽乌河谷地中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通过为止。在布拉索夫以北和西北,在军官的指挥下,这些部队残余再次整编为了新的战斗群,沿着这里的匈罗边界设防,组建了新第6集团军的核心。9月5日,苏联人占领了布拉索夫,接着继续北进,却被德军阻拦。在西北更远的地方,匈牙利人将几个几乎从未受训的后备师编成了第2集团军,并将其集中在克卢日奥拉迪亚地区。在德军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相邻翼侧之间,还有一个未加掩护的地段。9月初,在布拉索夫锡比乌地区组建起来的罗马尼亚集团军在该地段展开突击。苏联人在罗军后面调集了重兵,以便穿过南喀尔巴阡山各山口,进攻特兰西瓦尼亚。

  德军指挥机构只拥有少量德军和匈军,但仍决定誓死捍卫东喀尔巴阡山,并向南进攻,以便把罗马尼亚人赶进山里,并且要在苏军重兵通过这些山口之前将这些山口夺下。这一计划十分大胆,然而,成功的希望并不大。不过,无论如何,至少能拖住苏军的重兵,并赢得宝贵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多瑙河中游没有任何掩护,要实施防守,时间必不可少。9月5日,以匈牙利师为主的兵力从克卢日特尔古穆列什一线发起进攻,很快,惊慌失措的罗马尼亚人就被赶回了穆列什河。苏联人发现了危险正在逼近,急忙将已经调过山脊的兵力投入战斗,不仅从山那边将原定的几个集团军调回来了,还将已经抵达多瑙河铁门附近原计划向西北进军的一个军也调了过来。苏联人的这种反应说明,弱小的德匈联军已经竭尽所能,并将敌人进攻多瑙河中游平原的威胁推迟了。

  这时,苏联人已做好进攻准备。9月中旬前,用于进攻新建德军集团军群的兵力已增至3个野战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总计25个步兵师和4个快速军。按他们的计划,将利用这些兵力钳制并消灭扼守着东南方向突出防线的德匈军队。马利诺夫斯基将主力调到克卢日以南地区,其余兵力则在东喀尔巴阡山突破德军的防御。面对重兵逼近,德匈军队再也无法守住拉宽的正面。德军第6集团军的西翼最为薄弱,尤其需要加强。因此,德军从东南部塞克莱尔的突出部撤走,将防线转移到了穆列什河上游以西。实施这一机动的同时,德军利用最后关头开到这里的兵力,制止了苏联人在克卢日地区的突破。该地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月底,并守住了东喀尔巴阡山。此后,苏联人不再妄图歼灭德军集团军群,也就是南方集团军群,而是以右翼去攻占更为广阔的地区,并开始准备新的大规模战役。

  现在,他们试图攻克南面的南斯拉夫,在北面抵达多瑙河中的平原,并攻克布达佩斯。为此,苏联人希望德国的最后一个东欧伙伴匈牙利能与其脱离关系,而后者当时已经表现出了种种准备停战的迹象。

  在克卢日作战时,马利诺夫斯基九江穆列什河谷及其以南的一部兵力西调,9月19日,这些兵力抵达蒂米什瓦拉,第二日抵达阿拉德。他们的数量不断增多,月底前,向北一直进抵久洛以东地区和萨隆塔。此外,还有一些坦克兵团从克卢日被调到了奥拉迪亚。

  起初,对抗这些准备投入到大规模战役中的敌军兵力的只有一些匈牙利部队,他们被编入了第3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阻止敌人从山地向萨拉谷地推进

  ,然而,这并非他们力所能及。德军最高当局也许对苏联人的准备情况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军队来加强匈牙利人,于是打算派出正在组建的坦克集群,从奥拉迪亚及其以西发起翼侧突击,切断从蒂米什瓦拉阿拉德和久洛一线进攻的敌人与各山口间的联系。第6集团军发起反突击。本来,南方集团军群长官还应该从第8集团军编成中抽调一部分兵力来支援该地区,然而,他提出的将德军第8集团军和匈军第1集团军过于突出的正面向后移的请求被再三拒绝,他别无他法,只能从奥拉迪亚克卢日撤下大量兵力,将其编入了正在组建的坦克集群。开到的第一个坦克师应该发起突击,以便缩小苏军在奥拉迪亚西南的集中地区。然而,该坦克师刚刚转入进攻并顺利抵达萨隆塔后,苏军早有准备,于10月5日发起进攻。很快,匈军第3集团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几天后,苏联人在森特什塞格德附近和贝凯雷特以西进抵蒂萨河,并在后两个地点从行进中强渡了该河。同时,马利诺夫斯基所属各集团军南翼经潘切沃向贝尔格莱德推进。

  此时,在斯维莱纳茨附近,托尔布欣也强渡了摩拉瓦河,从南面进攻贝尔格莱德。10月15日,南斯拉夫首都被包围,三天后,被苏联人攻占。托尔布欣军队与南斯拉夫游击队协同,共同切断了驻希腊德军的退路,而在更南面的摩拉瓦河,马利诺夫斯基军队的南翼将诺维地区的德军全部肃清,并将他们赶到了松博尔与包姚之间沿着多瑙河修建的桥头阵地。德军最高当局在这里做了一件体制方面的蠢事,那就是,由魏克斯元帅指挥的东南集团军群奉命,在“最高统帅部战区”作战;而由陆军总司令部指挥的东线,则是从包姚附近开始的。

  比起苏联人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和匈军第3集团军正面取得的战果,从萨隆塔久洛阿拉德经蒂萨河向西北突击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中央和右翼的战果则小得多。苏联人开始进攻后,很快,德军在奥拉迪亚索尔诺克德布勒森地区投入了大量兵力,这样一来,苏联人不得不调遣主力北上,其目的是从翼侧将这一严重威胁消除掉。10月7日至15日,广阔的平原上不断发生着大规模的坦克交战,在此过程中,激进的苏军坦克和骑兵兵团被包围在了德布勒森以南,其后续梯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他们才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然而,德军的损失同样惨重,他们被迫放弃了奥拉迪亚,在那里,一个用于防守并刚刚得到补充的步兵师几乎被全歼。但是,虽然第6集团军蒙受了这些损失,但在防御方面可谓战果辉煌。索尔诺克附近的大桥头堡挡住了苏联人进抵布达佩斯的去路。此外,苏联人还被迫放弃了强渡蒂萨河的企图,他们向北发起的突破也失败了。这些战果意义重大,因为德军第8集团军和匈军第1集团军正有计划地向西撤退。

  苏联人抵达多瑙河中有平原,这样一来,匈牙利本土就沦为了战场。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遭就已经对同盟国义务产生了动摇,如今,他决定向敌人求和,以避免自己的祖国免遭战祸。10月15日,布达佩斯电台宣布,这位摄政王已向敌国提议签订停战协定。作为采取这一步骤的借口,霍尔蒂指出,德国并未履行自己的同盟国义务,尤其重要的是,没有像当初所承诺的那样为匈牙利人提供足够的援助,以保卫他们的国家。此外,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德国人都以让人无法容忍的方式干涉匈牙利的内政。霍尔蒂声称,他决不允许匈牙利的领土在这场已输掉的战争中成为他国进行后卫战斗的场地,因此,他通知帝国驻布达佩斯代表,匈牙利决定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一声明有一点尚未明确,那就是,匈牙利军队是立即停止作战,还是签订停战协定后才停止作战。但是,战事并未像霍尔蒂及其亲信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原因在于,在匈牙利境内,尤其是布达佩斯及其周边都驻守着德军重兵,而且还被部署在决定性的地段。自3月危机时期开始,国家的军权就落入了德国人手中。此外,多年来,国内还存在着一个以萨拉希未受的“双箭党”,该党在思想上与国家接近,但同时十分抗拒布尔什维克主义,不过时至今日,一直未能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它在德军的帮助下终于上台了。10月16日,在布达佩斯宫,霍尔蒂被逮捕并被押往德国,萨拉希则成为摄政王。

  这样一来,如果不把意大利和匈牙利傀儡政府计算在内,德国人民就只能单枪匹马地对付在所有战线上发起进攻的敌人了。西方国家在法国成功登陆后,局势已无法扭转。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山脉,德军集团军群正在进行着艰苦的防御战,诚然,敌人是否能进至波河谷地尚未可知。在西线,同盟军各集团军己进至帝国边界,并有一部分越过了边界。库尔兰集团各集团军四分五裂,东普鲁士三面被包围。苏联人在维斯瓦河中游的推进暂时被阻拦了,但是,防守着那里的几个集团军经过几番苦战,才挡住了苏联人从所占登陆场

  实施的进攻。在东线的南段,敌人还可能向布达佩斯和维也纳发起进攻。原计划在巴尔干半岛扼守萨洛尼卡斯科普里尼什贝尔格莱德一线,该企图也宣告破产。仓促间,德军已从希腊全境和南斯拉夫大部分国土上撤退,为的是在敌人将退路切断之前,将驻守在那里的德军元救出来,并将这些兵力投入到在贝尔格莱德与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防御中去。敌人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地轰炸着德国城市和工业企业。油料缺乏,再加上因为不断干扰而导致的设计上的缺陷,德国空军也丧失了威力。

  潜艇只能将浩浩荡荡的大船队中少得可怜的几艘舰船消灭掉,西方国家借助这些船队越洋输送军队和装备。

  对于这些,自然也看在眼里,尽管如此,他仍号召德国人民继续作战。10月18日号召书仍极力歪曲并掩盖事实真相,他宣布组建国民突击队。号召书指出:“敌人所幻象的发起最后一次突击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充满了信心,将重新集中我国人民的全部力量。我们应该只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不但要将企图消灭我们的敌人的意志摧毁,还要打退他们,捍卫帝国,直到赢得和平,而这种和平将是德国及其盟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未来的最有力保障。”

  较之1939年与1940年,现在的情形简直令人莫名其妙。所谓的通过“所有能拿起武器的16岁到60岁男子”的努力,就能抵挡数百万大军和几万辆坦克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些人甚至没有适当的武器装备,而且因为是纳粹党进行动员,他们也很可能未受过正规训练。但是,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这个人的无限信任交织在一起,支撑着民众的信念,像所希望的那样走下去。戈培尔想方设法让民众相信,迄今所蒙受的损失并非毫无意义的,最终,他们都将得到公正的补偿。要像1918年那样,在决定性的时刻坚持住,决不投降,这就是当时鼓动人们的口号。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指的是1756至1763年间,在欧洲印度和海上展开的战争,其中英国普鲁士为一方,法国苏联奥地利等为另一方。腓特烈大帝即弗里德里希二世,是1740至17年间的普鲁士国王)中深陷绝望之中,这证明了,只要人民有坚强果敢的人物来领导,并且绝不屈膝投降,那么,即使身处最困难的境地,也能绝处逢生。任何其他类似的历史对照,都不可能比这更加荒谬,然而,却能打消人们对顺利结束严峻战事所抱有的疑虑。德国民众身陷苦海,迫切地需要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至于军队,此后唯一的义务就是保卫时刻面临着危险的帝国边界。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指出,那个“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非仅仅针对及其政权,但它让许多理智尚存的人也开始抱有并不合乎逻辑的希望,那就是,继续顽抗,也许还有可能较为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