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
一走向战争
1938年秋,在慕尼黑会议上,苏台德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德国人民满心欢喜。会议结束后,张伯伦走过慕尼黑的街道,看到周围都是沉浸于欢乐之中的人德国人民希望能与欧洲各国和平共处,但同时要成为强者,得到人们的尊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使德国人民更加相信,他们的这种希望需要政策的保障。因为不仅不经流血就轻易消除了压抑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凡尔赛合约》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使德意志帝国的实力更加强大。这个时候,还在怀疑的政策,并看透魔鬼本性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在的极权制度之下,这一小撮人根本没有公开发表意见和忧虑的机会。这次会议之后,那些分布在德国边界以外的德国居民开始组成大大小小的团体纷纷以和平的方式并入大德意志国家中来,这使德意志帝国进一步壮大。当然,这并非之前预料到的。在看来,所谓的大德意志不过是个幌子,他之所以顺势提出这个口号,不过是想要利用20世纪初欧洲在上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夺走了好几个州,日耳曼人也成了战败民族。从这一事实出发,找到了有力的论据,并坚信这些论据能在德国人民心中得到全然合理的共鸣。在看来,对国界进行稍微地修改,能使德国人民更加信服他的政策。
事实上,在慕尼黑会议召开前,已经开始盘算另一件事了他要向欧洲乃至世界展示他所建立起的德国新武装力量。在他看来,与其召开这次会议,不如直接同捷克
斯洛伐克开战。他认为,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向西方列强展现德军的实力,从而让他们害怕与德国发生任何意见上的分歧。可以确信的是,早在1937年,就下定决心,一有机会就“试验军事实力”,也就是从那时起,这种想法就成了他所有外交政策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内做好德国人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推行的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修改《凡尔赛和约》,将所有的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中来。除此之外,对外还努力营造出一种政治形势,那就是既能实行军事性质的打击,又不会招致敌对联盟优势兵力的反击。
基于此,于1939年3月开始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就对外政策而言,这一行动是十分冒险的打破了他一再强调的将所有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的宏伟蓝图。但是,就军事角度而言,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是实现以后计划的必要前提。在此过程中,那些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大国因害怕战争并没有跳出来反对,这使德国人民将这一行动视为政策的又一次证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就成为的下一个目标,但也明白,再故伎重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在政治和军事上尽可能地孤立波兰。当时的形势是:法波联盟仍然存在,而且受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英国于1939年3月底向波兰做出保证,如果波兰受到侵略,便出兵帮忙。尽管如此,依然坚持进攻波兰,并认为即使这样,英法两国也不敢贸然为波兰出头。因为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认为,只要
让英法相信,他们对波兰采取军事援助时已为时过晚,那他们就可能在最后关头退缩。为此,在对波兰发动进攻前,让德军做足准备,以便在几个星期之内解决掉波兰,不给英法反应的时间。
当然,在对波兰进攻之前,苏联的立场也意义重大。所以,尽管之前在政治上与苏联并不亲近,但为了拿下波兰,他一改往日的对苏态度,开始刻意讨好苏联。克里姆林宫的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当然知道欧洲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他更知道,对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斯大林也一改之前的谨慎态度,开始试探柏林方面。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开始与苏联进行谈判。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他们对波兰许下的承诺就毫无根基可言。因此,他们努力想要苏联成为的敌对势力。6月,他们派出外交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然而代表团遇到的苏联人也很清醒,他们并不愿意受西方国家的蛊惑,轻易地卷入战争中。而且他们也明白,成为反对德国的主力,要付出极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