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1)
这般自信?皇帝起了好奇心,先向燕晨的笔尖看去。
燕晨写得很快,此时第一道策题,已经答了大半:
“冻灾,当从源头管理。”
开头短短几个字,便让原本只是打算浅浅扫一眼的皇帝,沉下心接着看了下去。
“百姓会被冻死,固有天气寒冷之因,然究其根本,是因不懂防寒,御寒之物不足……诸多原因。”
“若只一味赈灾,次年冬日,百姓仍会冻死,此乃治标不治本。”
“学生有以下几计:令各地父母官与医馆协作,于寒冬临前,为百姓们……此外,民间棉花价格高昂,但学生了解到,其种植收获并不低,只因规模不足……故而,陛下可鼓励或选一片合适地域,专种棉花,以补足……”
“自然,今年冻灾事已至此,亦急需解决,学生认为,粮价飞涨乃各地粮商之过。今商人逐利之乱象,各地皆有,陛下当……”
老皇帝所担忧的事,燕晨自然也看在眼中。
先帝为收揽人才,下了商人亦可入仕的规定,实乃无奈之举。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默契地将商人的地位压制到最低,这并非不讲道理。
「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官员,同样适用于商人。
官员腐败,朝廷的法令和新规得不到推行。
商人若不择手段,随意调控最基础的民生物资价格,同样会使得民不聊生。
即便是中央集权程度再高王朝,也是如此。
毕竟古时非后世,无论是科技jiāo通,还是信息jiāo换速度,都远不到能保证,对各地商业进行实时监管调控的地步。
先帝这道法令实行数年,已然到了该变革的时候。
正卷上,燕晨是一点情面都不留。
反正他就一个观点:商籍可从仕,得改。商业体系,也得改。
他不仅观点明确,给出的数条建议,无论让谁来看,都会觉得一针见血,完全可行。
可谓是正中老皇帝下怀。
只是,燕晨写得再细致,受限于篇幅,许多地方仍都是一笔带过。
这可把皇帝心痒痒得不行。
若非是在殿试,老皇帝恨不得当场就把人拉走,让他接着细写,写个一天一夜。
咳咳……皇帝按捺住心中的想法,不禁往燕晨卷上看去,打算看看这是哪家的……
咦?燕晨?
名字很耳熟,皇帝立刻就想起了此次的会元,亦即之前名声传得到处都是的「好为人师」的商户子。
划重点,商户子。
皇帝瞅了眼书生一丝不苟的清俊侧颜,又瞅了眼他写个不停的笔,还有笔下那些对商人的批评和对付手段。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