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拴的一九七八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拴的一九七八》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第十四章 笸箩、瓮和盔-(2)

   “油多了,”奶奶说。

   “这点儿还多?”李之重有些迷惑,下意识里面他还没敢多铲,奶奶却说多了。

   “就这样哇,下回少点。”奶奶善解人意地说。

   荤油确实挖多了,生产队一年一人分四五斤胡麻油。

   一个六口之家,也就不到三十斤,要吃一年的。

   对那些把猪卖了没有荤油补充的家庭,一天平均七八钱油,倒进锅里仅够润一下锅底。

   更有一些人家菜出锅后才会淋上几滴,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聊胜于无。

   对油的渴望总结为“吃一个油花子激灵三天”,意思是油可以给人带来活力。

   中国从解放到八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陕北晋北和蒙中西部等地,普通人家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

   轻工产品极少,当然价格也是主要原因。

   家家必备用来盛粮盛水盛油和面腌菜等用具。

   都是用当地高岭土烧制的。

   有如瓮盔盆罐坛等,厚重结实,价格便宜,也是李之重家的首选。

   还有很多日用品都是自制的,如笸箩簸箕和笤帚等。

   瓮,也叫缸,按照古人分类收口为瓮,敞口为缸,后当地人统称为瓮。

   由大到小分为大瓮三只瓮五只瓮和圪丁瓮。

   按照大小形制用作水瓮菜瓮油瓮等,大瓮高约一米二三,依次递减。

   圪丁瓮是为生豆芽特制的。

   下部有孔,方便淘豆芽。

   因当时婚丧嫁娶,豆芽是凉菜的主菜,需要量大且不可或缺。

   同时也是过年必备菜品,有专门的生豆芽的器具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瓮有很多俗语,老话说“节省,从瓮沿沿开始,等到了瓮底底就迟了。”

   劝人节约要趁早。

   还有一句正好相反,因瓮倒扣如烟囱状,俗语讲“掌柜的打烂瓮,正好安烟囱。”

   意为有钱就这么任性。

   盔,由大到小分为雷盔大盔二号盔和小盔盔。

   雷盔主要用于事宴(婚丧嫁娶宴席),体型硕大且壁厚。

   容量大保温效果好,盛放炸好的油糕。

   大盔直径约四十公分,以十公分递减到小盔盔,多用于日常洗菜和面和盛放食物等。

   还有就是尿盔子和夜壶,也是此类粗瓷制品,用于晚上家里便溺。

   当地骂人“扑尿盔子了”,意思上门太早了,人家还没倒尿了。

   倒尿是女人的事儿,男人倒尿会被笑话的。

   夜壶是老年男性起夜首选,造型可自行搜索。

   有个歇后语叫“寡妇抱着夜壶哭我不如你呀”,形象生动。

   关于尿盔子还有个笑话,话说民国二十七年,rb人打着共建满蒙的旗帜来到了土默川。

   一日将午,一队rb兵到了口肯板升,准备生火做饭。

   街上搭灶支锅,缺一个和面盆,就到李之重姥爷家去借。

   正好看见马老汉家尿盔子放在豁口口后侧。

   二鬼子一眼就看见了,拎起来就走。

   “那是个尿盔子!”马老汉用本地土语忙道。

   “什么,没做饭就要盔子?!”二鬼子瞪着眼说,马老汉没敢说话。

   午后,二鬼子来归还盔子,大赞李之重姥爷是个好人。

   可就是盔子有点骚气,还给了马玉仁一颗洋糖。

   马老汉望着光洁如新的尿盔子,深感军民鱼水情深。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