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拴的一九七八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拴的一九七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家人 一-(1)

   李之重家是个大家庭,不过在这个年代也就是普通人家。

   可谓上有老下有小,年龄最大的是奶奶,大名徐海棠。

   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腊月,属蛇。

   他奶奶老年时常和家人聊起,自己生月不好。

   “苦焦”犯月,俗语讲“腊月的长虫苦到头”,结果累害了娘家人,使得门户败落。

   其实她不懂“苦焦”是五大犯月“苦焦骨髓破铁扫帚纸簸箕绝火烟”里面最轻的一种,不至于斯。

   本地犯月俗语是这样讲得,“正月的龙,二月的牛,三狗四羊五兔头,六月鼠,七马九老虎,十月的猪,冰上走,十一的猴子天不留,腊月的长虫苦到头”。

   网上讲的蛇犯月是“正月蛇,洞中休”,可能是地域原因吧。

   奶奶出生在大青山(阴山)脚下西沟门村,属萨拉齐厅(萨县)。

   土默川腹地,阴山锁钥,黄河要津,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古城。

   萨拉齐是蒙古语,汉意为制奶食品的地方。

   是明嘉靖年间为居于大板升城(即今天的美岱召)的蒙古阿勒坦汗王府供应奶制品的地方。

   李之重奶奶十五岁远嫁到南部平原tkt县(托县)的口肯板升。

   tkt县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托克托由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

   “脱脱”为阿勒坦汗的义子之名,因“脱脱”曾率部驻牧于此,城名也称“脱脱城”。

   土默川民风彪悍,加之地广人稀,草高林密,南邻黄河,北靠大青山。

   从清末直至解放后的两三年,常有土匪出没。

   有“萨托二县出土匪”一说,萨县的女子嫁到托县,有点土匪联姻的感觉。

   奶奶的远嫁主要是犯月为父母不喜。

   据说有个算命的瞎子说奶奶克家人,影响娘家子嗣。

   再有长兄成家后长时间未添一男半女,更是坚定了父母将其远远地打发的决心。

   正好徐家有一远房亲戚在托县这边做媳妇,于是委托她在本地找个男人。

   接着遇到了盼媳妇望眼欲穿的李之重太奶。

   奉上不算丰厚的聘礼,不等过年,匆匆地就把她匆匆嫁了过来。

   确实够匆匆的,娶亲是个大事,庄户人家虽行不起“六礼”。

   一般也是头年定亲,次年迎娶。

   李之重奶奶的父母亲有些太过分了,也不挑挑人。

   找了一个公公是个烫洋烟的(吸食鸦片),两个小叔子业已成年未娶的。

   家里穷的叮当响的,而且大她一轮(十二岁)的男人。

   或许命确实不好,三十八岁时男人没了。

   留下五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十八岁,最小的闺女两岁。

   即使想嫁人都没人敢娶,人太多养不起呀,关键还是三个儿子。

   李之重奶奶是个坚强人,晚年与孙辈儿聊起来过往的艰难。

   只是平静地叙说,没有一滴泪,好像讲的都是别人的事。

   娘家也未能因其远嫁改变多少,依旧是子系凋零,无后,使得老太太常心有戚戚。

   说是远嫁,其实不过五十多里地,在当时就算远了,牛车得走多半天。

   一九七八年的奶奶已经八十三了,身体硬朗。

   看门哄孙子是主要工作,做饭提前备个料或熬个稀饭。

   虽以前受罪无数,待李之重父亲成家以后逐步好了起来。

   李之重父亲的孝顺是全村有口皆碑的。

   有点顺口好吃的先紧着老太太,穿的都是不带补丁的。

   冬天洋炉子(全铸铁)大炭管烧,药片片(去痛片)嘴里常含的。

   家里大人娃娃也不敢说个硬话(语气生硬,态度恶略),吃瓜的群众都说老太太享福了。

   李之重的父亲大名李德财,生于民国十三年,十一岁没了父亲,十二岁到归绥。

   归化是明嘉靖年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土默川正式筑城。

   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蒙古语读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康熙年间,在距旧城东北五里地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