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拴的一九七八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拴的一九七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年前总动员 二-(1)

   蒸好的糕不是全部炸制,还要留一部分素糕,一般是一半一半的。

   原因吗就是节俭,有糕吃就很好了,全是炸糕有些过了。

   案板涂抹油,揉好的糕块儿趁热放在上面揉成长条状,粗细约六七公分,长约四十多公分。

   放在抹油的篇篇上晾凉,糕的筋道十足,晾的过程会缩短变粗。

   有经验的李德财深谙其道,等收缩后粗约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也是他想要的尺寸。

   糕条晾凉后,切成厚约七八毫米的圆片儿,放在大瓮里冻起来储藏。

   吃的时候上锅馏二十分钟即可,还是软糯可口。

   如果炸糕吃完了,贵客迎门,也可将上冻的糕片儿醒回来。

   上油锅炸制,热乎乎的炸油糕出锅了。

   炸糕分两种,一种是带馅儿的,一种不是。

   馅儿料一般是豆沙馅儿或红糖馅儿。

   头一天上午,马玉仁从粮房挖了两碗红豇豆回来。

   豇豆也是生产队分的,一人一斤多,农耕文明讲得就是自给自足。

   豇豆的作用就两种,腊八粥和做糕馅儿。

   挖回来的豇豆要挑拣,把坏的和等尺寸的土石块挑出,清水洗净,温水泡发。

   泡完豇豆的红色水还要用来煮豆,取其颜色。

   第二天早上,泡发一天的豆子饱满圆润。

   掰开豇豆观察,豆芯儿不在干白发硬,大功告成。

   火炉上架大小锅,连水带豆一起倒入锅内,熬煮一个半小时。

   直至豆子软烂,汤汁收的几近于无,完美。

   就在锅内,加白糖一斤左右和少许的胡油。

   用勺头背部採成糊状,色泽红亮,豆香浓郁,鲜甜可口。

   这个工作是李之重做的,糊锅是豆馅儿最大的敌人,需要时刻观察锅内状况。

   李之重用勺子盛了半碗馅儿料,给奶奶和弟弟妹妹尝鲜。

   又引来一片赞叹,连挑剔的李二凤尝过都觉得好。

   胡油是点睛之笔,增色提香。

   红糖馅儿就简单多了。

   这个年代的红糖都是块儿状,极硬。

   铁钵内捣成细小碎块儿,倒在案板上摊开。

   用擀面杖碾压成粉末,以一比一和白面混合即成。

   糕块儿揉成长条,揪鹅蛋大小的季子,擀开包入豆馅儿或红糖。

   不包馅儿的直接以片状备用。

   七烧锅加入新榨胡油七八斤,大火烧至微烟,放入擀好或包好的素糕。

   炸至表面金黄起泡,捞在支在锅边的笊篱里控油,随后倒入准备好的大盔。

   父亲地下擀糕母亲炕上包馅儿,二姐炸制,大哥旁边打杂,李之重烧火。

   奶奶和两个小的刚出去,奶奶是自己走的,两个小的是被赶出去的。

   因为炸糕过程忌开窗户,忌喧哗,忌出入。

   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在一个密闭的油烟弥漫的环境要待到炸糕结束。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传说。

   话说一年一家腊月炸糕,糕片儿入油时,女主人发现油在不断增多溢起。

   防止溢出,拿起瓢舀锅内油,倒入锅渠边准备放糕的大盔里。

   发现越舀锅里的油越多。

   男主人也发现了这种状况,连忙把装有小半瓮水的水瓮移了过来。

   女人不停地舀,油不停地溢,直至大瓮将满时溢出才堪堪停住。

   据说凭空冒出来二百多斤油。

   在这个缺食少油的年代,二百斤油是何等可观的一笔财富。

   又据说,冒油这种事只发生在安静封闭的炸糕环境里,且有德者据之。

   还据说,是一个叫“毛鬼神”的神仙打赏辛劳的人们的一种手段。

   于是炸糕在李德财家五口人默默中进行。

   第一个炸糕放在碗里,供先到灶神爷神位前,保佑一家人火旺人旺财旺。

   半个小时的静默,只有偶尔压抑的咳嗽声,擀面杖“哐哐”的擀皮声,灶火的呼呼声和素糕入油的“刺啦”声。

   李之重虽不相信这个传说,也尽量配合家人,完善这个食为天的仪式。

   终于炸完了,油也没多出来,倒是四人的眼睛都红红的,那是呛得。

   门窗打开的一刻,没等炸糕队伍冲出去,吃糕的二小就冲了进来。

   佩服他们的耐心,一直等候观察在门外。

   李之重地下坐小板凳烧火,由于油烟较轻,他反而是受害最小的。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