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兵无常法,另谋对策-(1)
威国幽都,皇宫朝堂上,众大臣们正在上朝,突然有小黄门疾步进了大殿内,“陛下,陛下,捷报,济州捷报!”威帝周景煊激动地立即说道,“快宣!”威军传信官送来捷报,周景煊看完之后,龙颜大悦,“好,好!不过三个月时间,我军就攻破了济州城外的堡垒,兵临济州城下!照如此速度,拿下济州城,直取昊都,不过半载时间。”姜元看了捷报,也甚是欣慰,心想“即便是宁西侯领兵,威军也能有如此迅猛的战斗力,可见中原那些士兵实在羸弱啊。战争最好是速战速决,若真如陛下所愿,不出半载灭了东夏国,那是再好不过了。”太尉看过之后,其余众臣竞相传阅捷报,朝堂上一片欢庆声。
济州城内,凌渊父子一筹莫展,林轶跪在父亲面前,还在为没守住堡垒而请罪,凌渊扶起儿子,“现在还不是请罪的时候,再说,威军攻势如此猛烈,堡垒失守也是迟早的事。眼下,我们要好好想一想如何能守住济州城才是最要紧的事。”打到现在,不但堡垒被攻破了,夏靖吴三国盟军的士兵也是死伤惨重。凌渊只得传书回朝廷,如实相告战况,并请求皇帝派鸿胪寺的人继续去靖国和吴国借兵,同时也要派使者去洛迦国借兵,还需在国内开始新一轮的征兵,速度越快越好。东夏国境内的战况,靖国和洛迦国朝廷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威军入侵中原,这几个国家没有谁能是真正的旁观者,几国朝廷当然也十二分地关注战争情况。靖国皇宫内,皇帝李瑜正在面见太尉司马焘,他们料到了堡垒迟早会被攻下,但没想到会如此之快。东夏国还会来寻求增援,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李瑜正在与太尉商量如何增援的问题。司马焘说道,“陛下,靖国的三处军事力量,南靖军,昌平军跟汾阳军,也只有昌平军能动,其余两军不可轻易调用啊!南靖和关西都是边境地,必须要有重兵把守。尤其是南靖,不但不能动用,还应该加强防卫。如今我国出兵增援东夏国,楚国朝廷早就留意着了,当心楚贼趁机挑衅,进犯南靖。”皇帝李瑜点了点,表示同意。“楚国与我国向来时有摩擦,若此时效仿威国来捣乱也是可能的事,太尉说得对,通知文龙,南靖军必须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司马焘回道,“臣已经传书去了。”李瑜便放心了。然后问道,“听说这一次东夏国也派使者去洛迦国求援兵去了?”太尉回话,“是。估计现在已经到了洛迦国了。”“卿觉得洛迦国会出兵吗?”李瑜问道。太尉思考片刻,回道,“臣认为洛迦国不会出兵。洛迦国比吴国大不了多少,即便全民可以为兵,但毕竟人口数量有限,虽然说威国先攻打的是东夏国,但洛迦国也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谁也不能预测威国会不会也出兵去攻打洛迦国?东夏国这次都派人去洛迦国借兵了,臣想凌渊心里肯定清楚是借不到兵的,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的,可见这济州的情况是十分的不妙啊!如今夏军只得退回济州城内,士兵伤亡惨重,必须及时补充兵力,不然守城也是极其困难啊!”李瑜说道,“洛迦国与东夏国相隔甚远,但靖国不一样,‘唇亡齿寒’,东夏国被灭了对靖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失去了一个抵挡威国的屏障。”司马焘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增援还是要增援的,不过眼下唯有昌平军可动。臣认为这一次就让昌平侯带着余下的十五万士兵亲自去吧。”李瑜点头同意。司马焘退下后,靖帝传了光禄卿徐白,“近日可有云歌的消息?”徐白回道,“回陛下,昨日收到的信,臣正想要进宫见您呢。”李瑜听了很高兴,“快呈上来!”徐白将信递给了皇帝身边的太监,自己说道,“长乐郡主已经见到威国的燕王周景熠了,还做了古琴大师一鸿的徒弟,这么一来,她与周景熠就是师兄妹的关系了,日后肯定会常有往来的。看来,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此时皇帝也读完了信,“好,很好!不愧是云歌啊,竟能做了一鸿大师的徒弟!云歌曾说过,只要威国的这位燕王不做威军主帅,威军内部就不会完全心齐,若人心不齐,只要稍有矛盾便可能会发生内讧,进而影响战局。即便他威军实力再强,想要很快灭掉东夏国,也没那么容易。昌平侯不日便会带兵去济州,你书信一封与他,告诉他朕刚刚说得这些,让他与凌渊好好商量一番,早点想出法子,让威军发生内讧。”徐白领命。靖帝又说道,“另外,同时给云歌去信一封,让她在北境万事小心,照顾好自己,若有任何需要,直接来信,朕一定会全全满足。”“是。臣这就去办这两件事。”徐白领命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