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防腐保鲜技术-(1)
这只从江陵出发的特殊车队,行进速度不可能像朝廷传递公文的驿马那样快,但在潘阳的精心组织指挥下也不是很慢,每天的行驶距离至少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只要不碰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不发生其他影响赶路的突发性事件,潘阳乐观估计,十天之内到达并州文水是没有问题的。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快行进速度,尽可能早一天到达文水,这是潘阳给这次扶柩归籍行动确定的基本原则。
潘阳倒不是担心时间拖久了,武士彟的遗体会腐烂发臭。
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死后,精妙绝伦的遗体防腐保鲜技术是当今世人难以想像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回宫途中病死于河北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为达到扶植胡亥上位的政治目的,秘不发丧,一直等到两个月后,见大局已定才宣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司马迁《史记》记载,“上辒(wēn)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有人据此推断,秦始皇的遗体在半路上就已经腐烂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不学无术,要么是故作高明。
秦汉时期遗体防腐保鲜技术之高超,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望其项背。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这具在温热地区的墓室里埋藏了2000多年的尸身,形体完整,五官清楚,黄黑真发栩栩如生,皮肤润泽富有弹性,宛如一个东方睡美人。
辛追生于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身份不过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的妻子,其遗体的防腐保鲜技术尚能到达这个程度。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秦始皇,其遗体的防腐保鲜技术难道还不如辛追?春秋战国以来,盛行厚葬之风,“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也”,区区赵高、李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眼巴巴看着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
那么司马迁《史记》所说用鲍鱼“以乱其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臭味?又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以下三点。
其一,唐代张守节在《正义》有按:“始皇崩在沙丘之宫。即,沙丘是帝王行宫,不是风沙之丘,完全有条件对秦始皇的遗体作最极至的防腐保鲜技术处理。
其二,司马迁《史记》明确指出,秦始皇死后,“棺载辒凉车中”。即,秦始皇的遗体是先经过防腐保鲜技术处理后装进特殊木材制作的棺材里,再搬上辒凉车的。
其三,“上辒车臭”、“以乱其臭”里的“臭”字是古汉语,表示有异味,跟现代汉语“如蝇逐臭”、“臭气熏天”的“臭”字不完全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