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古镜风云1-(2)
马志这会儿已经听傻了,一句话也接不上。
“这招儿也未免太毒辣了吧,不过就算这块铜镜真的是你所说的那样,那和马啸的事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马啸的事儿,应该就是这镜中之人的所为,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也说不太清楚了。”
马志这会儿才缓过神儿来,他赶紧问吴绵,知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马啸治好。吴绵摇了摇头:“我当初也只是听说了这么一点儿,至于其他的事,我就真的不知道了。”说着,吴绵来到了马啸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又看了看他的眼睛,然后转过身来跟我们说:“这孩子的三魂六魄应该都被这东西勾走了,照我估计,这孩子如果三天之内找不回魂魄的话……”说到这儿,她微微摇了摇头。
马志上来一把拉着我的胳膊:“兄弟,你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我呀,你也知道,我叔婶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两天他一出事,就把老两口子急得只剩下半条命了,他要真的敢有个三长两短的,要的可不止是一条命啊!”
我拍拍马志说:“你放心吧,咱两个之间,没那么多废话,这事儿,我一时半会儿,真不知道怎么帮,不过你放心,我这就想办法。”
我先让马志给他叔叔打了个电话,说在外面给马啸找了个老中医,正在为他治病,今天晚上就回不去了。他叔叔这会儿也是病急乱投医,一听说有人说可以救马啸,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然后我让琳琳,吴绵和马志先坐着聊天,我想,我现在只有去求教师父了。
“师父,我又来了!”
“你不是回家了吗?这么快就又遇到麻烦了?”
“这次不是我,是我一个好朋友的弟弟。”
我把我刚才听说的事情全部跟师父说了,师父听了以后,也皱起了眉头。
“没想到,最后一块儿的铜镜,居然到这会儿才出现啊。”
最后一块儿?这会儿?什么意思?意思是还有很多这样的铜镜吗?而且其他的都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吗?
师父叹了口气,才把这件事缓缓道来,真没想到,这块小小的铜镜,居然牵连到了宋朝第一大“谜案”烛影斧声。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死后,并没有像之前历代皇帝那样,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然,这段历史千百年来流传着各种说法,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总之大多数的人,都对于这种不合常理的传位方式,有些质疑。所以这民间流传的最广的说法,就是赵光义买通太祖身边的太监王继恩,在太祖弥留之际,原本是想召其子秦王赵德芳前来,或许当时的太祖皇帝正是要安排传位之事,但王继恩却在此时出卖了太祖,并未通知秦王,而是通知了晋王赵光义。
晋王来了之后,和太祖密谈多时,最后还有了烛影斧声的典故,总之大概的意思就是晋王以不正当的方法得到了太祖的皇权。之后赵光义登基,便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
登上帝位后,赵光义为了平复天下人的议论,就搬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意思大概是说,当年他和太祖的母亲还在的时候,留下了遗言,一直藏于金匮之中,遗言是希望太祖死后,能把皇位传给二弟光义,光义死后,再把皇位传给三弟光美,光美死后,再把皇位传回给太祖的长子赵德昭。
按太宗的说法,他和太祖,只是依照了当年母亲的遗言罢了,还告诉世人,他一定会依照盟约,日后定会传位给三弟光美。
赵光美,在太宗即位后,为避讳,改名为赵廷美,被封为魏王。太宗登基后,屡次和魏王产生矛盾,后来魏王被逼谋反,之后被太宗所降。最终只保留了他魏王的空名,最终赵廷美于三十八岁吐血而终。
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随着赵廷美的死,也就成为了空谈。太宗死后,也并没有按照盟约传位,而是把皇位传给了他自己的儿子。
当年的整个历史,大概就是这样,只不过今天师父跟我说的,却是这件事背后隐藏的一些故事。
当年赵光义登基后,怕其登基的实情终有一日会大白于天下,所以就找来了一些修炼邪术的术士,做了十二块一模一样的铜镜,把知道这件事情真相的十二个人,全部封印其中,让他们永世在这镜中受苦,不得超生。
几百年后,经历战乱,大宋的都城也由开封南迁到了临安,战乱当中,这十二块铜镜散落在了民间,而这件事,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直到宋光宗年间,民间有一位名叫风不得的道士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了这十二块铜镜当中的十一块,并把这十一个人从镜中救出,让他们脱离了苦海,最终,这些人也都顺利的投胎转世,可是唯独太祖身边的大太监王继恩的那块铜镜,千百年来,都没有人找到过。
转眼,这件事经历了千年,就连师父都几乎把这件事儿忘了,没想到,今天我居然把这第十二块铜镜给带到了师父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