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女真移民-(1)
孙雪峰前往琼州府之前,张浩把他叫到自己的官邸,交给他一个任务,在琼州府建立氢气厂热电厂,可招募兵卒,加以训练。条件成熟时可在安南的海防成立贸易站,向澳洲输送安南稻米,开发当地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澳洲海运公司前往南洋的蒸汽船补充燃料和生活物资。
氢气厂建在海口,以煤炭为原料大规模制取氢气,煤炭来自安南的鸿基煤矿,鸿基煤矿储量丰富,所产煤炭均为高质量的无烟煤,除了供应琼州,还大规模出口主位面,换取主位面的工业产品。
琼州作为一个面积仅次于台湾的海岛,人口仅有数十万人,而且有很多都是少数民族,他们仍然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了筹建氢气厂,王再进从主位面带过来五万户移民。这些移民的到来,不到一个月就围绕氢气厂热电厂建立了一个小县城,县城虽小,却功能齐全,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商场……样样俱全。
移民城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比如码头工人,城区清洁工……移民们来到次位面都生出优越感,或许他们在主位面从事体力劳动,但在这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苦力,于是那些苦力活都由当地的客家人或者少数民族中的青壮年承担了。移民政府对待苦力十分和善,给的薪酬也比较丰厚,只要肯卖力气,不但可以养活一家人吃穿用度,还能送自己的孩子去城里的学校读书识字。土著们在这片荒僻之地世代居住,对这里的一切早已熟视无睹。自从移民们来到这里,周围的事物开始了改天换地般地变化。青砖垒砌的城墙外雨后蘑菇般矗立起一栋栋建筑,大大小小的钢铁机器日夜轰鸣,喷吐着烟气,昔日静寂的海港喧嚣起来。最令土著们惊诧的是夜晚的移民城,每到夜晚移民城就被无数灯火点亮了,那些璀璨的灯火将县城点缀得如同水晶宫一般。
土著们对超越他们想象的事物普遍怀着恐惧心理,就仿佛城里藏着吃人的妖怪,令他们只敢远观而不敢近前,直到有一天移民们过来招工,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才在金钱的诱惑下,鼓起勇气跟着负责招工的移民进了城。不久第一批进城的土著的境遇吸引了大批原本处于彷徨观望中的土著们,于是大批土著紧随其后涌进了那座小县城。小县城也因为土著们的到来,扩大了数倍。
李大军是今年来到海口的一名移民,在主位面他从事的职业是渔民。他不喜欢城里人的生活,在城里生活要么做买卖,要么就得去工厂打工,一想到一辈子束缚在流水线或者一间小铺子里的生活,他就会感到窒息。
李大军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一刻也离不开大海,移民部门帮助他变卖了主位面的资产,李大军向澳洲造船厂订购了一条近千吨的蒸汽动力拖网渔船。李大军雇佣了数十名当地土著渔民,又在移民中招募了数名懂得锅炉设备的技术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土著移民们基本上熟悉了这条蒸汽船,于是琼州府历史上第一条蒸汽渔船就开始了捕捞作业。
这个时代的海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近海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海鱼不但多,而且个体硕大。一网下去,能够捕捞几百斤海鱼,移民城还没有把精力投入到海洋捕捞上。移民们餐桌上的海鱼都来自土著渔民们的捕捞,然而土著渔民们生产工具落后,劳动效率低,比起移民们对海鱼的需求,他们的渔获无异于杯水车薪。自从李大军的渔船投入海洋捕捞中,市场上的海鱼多了起来,但是仅仅是多了一些,却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李大军看到了这个商机,几个月后,他向移民城银行贷款,一口气从澳洲造船厂买了两艘蒸汽拖网渔船,组建了近海渔业公司。其他移民看见李大军短短几个月就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也意识到了近海渔业捕捞这个行业潜力巨大,于是也纷纷加入这个行业,这一年里海口港仅近海渔业捕捞船就增加到了数十艘。移民城的海鲜市场也变得繁荣起来,不但移民们随时随地可以吃到海鲜,就连当地土著们也享受到了技术带来的好处。
比起钟情于海洋捕捞事业的李大军等人,王峰选择了河流。南渡江是海岛上最长河流。发源于昌江白沙两县交界的坝王岭(黄牛岭附近),东北流经白沙儋县琼中屯昌澄迈琼山等县,主流在琼山县与海口市边境入海。长314公里,流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王峰采购了一条玻璃钢渔船,在南渡江中游地区岸上安了家,每日在河里捕鱼,然后用研制的鱼干向居住在附近的黎族人换取他需要的生活物资。穿越到次位面之前,王峰一直居住在主位面一座偏僻的大山里,他喜欢大山里安静纯朴的生活,很少去城里,因此已经习惯了几近原始的生活方式。只有购买食盐的时候,王峰才会驾驶渔船前往移民城,每次进城他都会卖掉一些河鱼,买大量食盐的时候,也会顺便采购一些生活用品物资。海南鱲是当地特产淡水鱼,味道鲜美,受到移民喜欢。每次进城王峰都会特地捕捞一些海南鱲送进城里销售,只需几十斤海南鱲就能为他所需的食盐和其他生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