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良策-(1)
倭国的火枪制造技术早于大明,火铳的制造比起明末粗制滥造的火铳质量上是有保证的,我大清双管齐下,一方面向欧洲人求助,另一方面又跑到倭国,高价采购了三千支。算上我大清组织工匠一年中精心打造的火铳,凑出了六千支鸟铳。
1652年四月底,大明江防舰队在长江上执行例行检查中抓获了一个向我大清走私火器的武昌商人。南明严禁商人向我大清出售违禁品,违禁品包括粮食药品铁器,因此江防舰队装备了金属探测器,以方便检查货物。江防舰队的士兵用金属探测器在商船的货物中发现了数百支火枪,绝大多数都是江南搜罗的前些年从葡萄牙人手中采购的火绳枪,其中也有十几支穿越众给明军配备的燧发火铳。
考虑到南明官员基本上都是分子,这件案子最终由穿越众办理,查到了吴三桂的部队,由于训练强度比较大,武昌南京的明军每隔几个月都会报废一批火铳,报废的火铳送到南京军火库,由穿越众负责接收,按照一支报废火铳换一支新铳的规则,给明军更换火铳,报废的火铳通常都会缺少一些零部件,这也是正常的事情,穿越众也没有当回事。然而事情就出在这里,原来我大清在武昌南京的卧底,悄悄联系上了施琅和吴三桂军中的一些基层军官,出高价售卖情报和燧发火铳。于是那些利欲熏心的军官就想出了在报废火铳上做手脚的法子,从上面拆卸一些零部件和枪管,组装成整枪,高价卖给大清的间谍,然后通过商船偷运到大清的地盘。
穿越众办案组通过商人顺藤摸瓜抓到了那名间谍,随后对间谍严刑逼供,供出了那些军官。穿越众对外宣称将间谍和涉事军官处以极刑,实际上这些人都没有杀,南昌煤矿正缺少免费的苦力,杀掉太可惜了,按照张浩的命令,将他们送去了南昌煤矿,以这个时期煤矿落后的开采技术,事故频发,死人是常事。即便命大没有死于煤矿事故,估计也得被监工们折磨死。
大清通过间谍活动,得到了一百多支燧发火铳。比较自己在欧洲人和倭国弄到的,或者自制的火铳,大清官员发现明军的燧发火铳更加先进,不用点燃火绳,扣动扳机就能射出弹丸,而且明军火铳采用定装火药,火药为颗粒状,枪管等部件制作精良,枪管没有缝隙,为整体加工而成,实弹射击表明,清军的火绳枪有效射程为五十多米,明军的燧发火铳在一百米距离仍然可以击白甲兵身上穿的双层铁甲。
走私火铳案案发后,明军加强了火铳管理,清军再想弄到燧发火铳就很难了。火铳不如人家,有没有可能弄到无人机和直升飞机,大清就只有拼命生产火炮了。红夷大炮和弗朗机炮,大将军二将军这些铸铁炮制造起来费工费时,加之太过笨重,不可能大量制造和装备。清军选中了虎蹲炮,虎蹲炮成本较低,可大量制造,比起其他火炮,重量也不是太重,可发射碎石子,碎瓷片,有效射程可达四五百米。一支数万人的部队装备五百门虎蹲炮,足以对抗明军的燧发火铳和飞雷炮。
另外清军也制造了大量的炸弹,清军的炸弹制造简单,就是用牛皮缝制皮囊,内装三斤火药一斤碎石子,使用时,解开牛皮袋口子上的绳子,插上药捻,再用绳子系牢牛皮袋口,固定药捻,然后点燃药捻,使用大弹弓投掷出去,四人操作,可掷出五六十米,杀伤力惊人。
如何在野战中对抗明军的无人机和直升飞机呢?这个可太为难我大清了。大清的官员冥思苦想,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办法。后来在官员中悬赏好点子,有人提出来夜战,有人建议在风雨天同明军作战。他们说的的确有道理,风雨天穿越众的飞行器火器确实无法使用,然而遇到风雨天,明军只需躲在城市里,不出战,清军蚁附攻城吗?试想一下,清军冒着风雨爬上城墙,明军只需城墙上搭起许多简易的木棚子,可以躲在木棚里使用火器,投掷石头标枪就可以大量杀伤清军,而清军的弓箭在这样的天气里通常是射不远,也射不准的。
至于夜战,这个时期的人受到生活条件限制,普遍营养不足,绝大多数底层民众都患有夜盲症,我大清的八旗兵中的底层士兵也不例外,因此夜战显然是行不通的。重赏之下必有良策,就在大家失望之际,这天内阁供奉周培公献上拒明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