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人才-(2)
“主公,李大人与朱升先生所言,皆是高瞻远瞩之策。但臣以为,二者并不矛盾,可并行不悖。一方面,我们立即着手招揽现有之才,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不放松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广开学校,教育百姓。如此,则眼前之困可解,长远之计亦得以实施。”
朱重九的话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厅内的些许沉闷。朱元璋听后,不禁拍案叫绝:“好!朱重九将军之言,深得我心。我们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眼前的人才短缺问题,又要着眼未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李善长,你即刻草拟榜文,广招天下士子;朱升,你负责规划学校建设,制定教育政策;朱重九,你则负责协调各方,确保这两项工作顺利进行。诸位,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朱家军的辉煌未来!”
四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行动。榜文一出,天下士子纷纷响应,投奔朱家军者络绎不绝;学校建设亦如火如荼,百姓子弟争相入学,学风蔚然。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朱家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在治理地方教化百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日后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段关于人才短缺的解决之道,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去探寻去实践那些关于治理国家培养人才的智慧与经验。
李善长自此次议事之后,便立即行动起来,将朱元璋的决策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措施。他深知,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在此次提拔中,尤为注重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矜矜业业一心为民的小吏。榜文迅速传遍四方,不仅吸引了众多士子的目光,也让那些长期在地方上默默奉献的小吏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不久之后,一批批优秀的小吏被选拔出来,他们的名字随着红榜的公布,在乡间传为佳话。其中,有一位名叫赵明的小吏,因其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此次更是脱颖而出,被提拔为乡里的主簿。
消息传开,整个乡里沸腾了。赵明家的小院前,一时间门庭若市,乡里乡亲纷纷前来庆贺。他们或提着自家产的瓜果蔬菜,或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与祝福。老村长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在最前面,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说:“赵明啊,你是咱们乡里的骄傲!你这一提拔,是咱们全乡人的福气啊!”
赵明的妻子李氏,原本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也停了下来,她站在门口,望着这热闹非凡的景象,眼眶泛红,心中既有骄傲也有感慨。她知道,丈夫这些年来的辛苦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轻轻拉了拉赵明的衣袖,轻声说:“看吧,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乡亲们都是真心为你高兴呢。”
赵明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激。他拉着妻子的手,走到人群中央,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哽咽地说:“多谢乡亲们的抬爱,赵明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今后,我定会更加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为咱们乡里谋福祉,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随着赵明的承诺,人群中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夜,赵明家的小院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连夜空中的星星都为之闪耀。
提拔之后,赵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只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吏,而是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依靠和希望。他更加勤奋地工作,不仅亲自下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积极引进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同时,他还注重解决乡里的纠纷,公正处理每一件案件,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与正义。
在他的带领下,乡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农田里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赵明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乡亲们口中最温暖的词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深刻内涵。
自朱重九在徐州以一场辉煌的胜利击溃了元廷大军之后,朱家军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黄金发展期。这两年间,朱元璋高瞻远瞩,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和平时光,致力于巩固统治恢复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扬州高邮集庆徐州等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朱元璋的治理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昔日因战乱而受损的街道与桥梁得到了修缮,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了航运的活力,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沿河两岸,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从丝绸锦缎到瓷器玉器,从茶叶香料到南北特产,应有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或乘船而来,或骑马而至,带来了各地的财富与资讯,使得扬州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商贸之都。
同时,朱元璋注重发展手工业,鼓励工匠们创新技艺,提高产品质量。扬州的丝绸刺绣玉器制作等传统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为扬州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此外,他还重视文化教育,设立了多所书院和学堂,吸引了大批士子前来求学,为扬州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