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2)
一条如玉带般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这是我从整个血月之上看到的唯一一条清水小溪。
八长老指着小溪尽头对我们说:“前面就是十五杰安息的祠堂。”
一行人沿着小溪前进,越往前走景色越是荒凉,已经看不到一株植物,只有那条清澈的小溪给这里增添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走到祠堂前,似乎受到气氛的熏染,所有人内心都变得沉重起来,尤其是我,竟然感觉到一股血脉相连的呼唤,即便两世为人,我也不能排解这份身为古家后人的悲凉。
前方一座破败的道观出现在荒芜的地带中,外表墙体多处脱落,道观中满地蒲草,正中央的位置供奉着一尊黄泥石像,看不出是哪位神祇,头部已经断裂,仅剩脖子以下的身躯。
除了这尊无头石像之外,道观里还有整整十五座雕像,个个都是老道士的扮相,或持剑而立,或端着拂尘,或盘膝静坐……
我一眼认出,眼前这座破旧的道观正是我当初学到灵虚十三剑时候,施展银符以后出现的那座。
当中那尊无头雕像想必应该就是古家老祖宗古帝了,余下十五位均是为了复活他而成为祭灵人的古家后人,整整十六尊雕像坐落在道观中,一股淡淡的忧伤情绪莫名蔓延开来,即使邪仙剑等人也体会到一丝酸楚,难以言喻的悲凉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
古家人没有将这座祠堂修建得富丽堂皇,唯有十六尊破败的雕像坐落在其中。
包括老祖宗古帝在内,所有古家祭灵人全部沉睡在此,若有若无的悲凉气息似乎在慢慢回荡着一曲悲歌!
安息的十六人中,有一部分人是七长老和八长老的晚辈,也有一部分是他们的长辈,但无论长辈还是晚辈,这一刻包括两位太上长老以及所有古家后人在内,全部跪在了祠堂前,也就是我印象中的道观前。
我父亲古苍穹是第十七个祭灵人,我是第十八个,出现在祠堂中的只有十六尊雕像,看样子自从我父亲叛出古家以后,打造雕像的工程至此停了下来。
我也随着古家中人跪在了祠堂前,内心感慨万千。
纵然无敌于天下又能如何?
纵然美到不可方物又能如何?
到头来不过一抷尘土!
“打扰列为安息。”辈分最大的七长老对着十六尊雕像连续磕了三个响头,恭声道:“不小子孙从未想过要惊扰各位先祖,但今日乃事出有因,强敌来犯,我们无力保护古家子孙安危,只能打扰诸位安息了!”
后方的纪元圣人满脸冷漠,说:“为何我会感觉到一股不安的气息呢?不过一群死人而已。”
换做以往,这种大不敬的话语早已激怒古家众人,不过此刻并没有,包括我在内,所有古家人都在对着祠堂内的十六尊雕像磕头。
行完大礼,七长老和八长老开始在祠堂周围绘画起晦涩难懂的符文。
这是一个复杂且又漫长的过程,密密麻麻的符号遍布整座祠堂,与祠堂内的雕像达成共鸣。
能成为古家祭灵人的人,无不是千古人杰,所以即便他们已经死去多年,残留下来的三魂七魄力量依旧令他们化成了英灵,默默守护着阴司古家。
所有祭灵人都已经死的不能再死,眼下残留的不过是一点点精神意念罢了,毕竟修为迈进他们那般天地,身死魂消后也终究会保留下来一缕精神意念。
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七长老和八长老才完成绘画符文的动作,后者转过头来对古河吩咐道:“去请英杰战衣!”
所谓战衣,不过是几套残破的道袍,且多处破损,与其说是道袍,不如说是破布更贴切一些。
大敌当前,古河已经顾不得与我的私人恩怨,捧着十五件道袍供奉在那尊无头雕像前。
道袍中蕴含着十五位祭灵人在世时候的气息,需要用它们来唤醒他们遗留下来的最强力量。
七长老和八长老率先割破中指,古河等古家后人紧随其后,大滴大滴中指血滴落在祠堂外围的符文上,顿时激发出一片片血光,每道光芒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样,在祠堂内不停穿梭,弹指间将整座祠堂映射得血红一片,墙体上那些符文在片片血光中有节奏的跳动起来。
十五套道袍感受到符文的力量,居然散发出一阵阵英灵气息,最上面的那件道袍涌进距离无头雕像最近的那座雕像中,第二套道袍散发出来的气息涌进第二尊雕像内,以此类推……
这时候,我忽然感觉到脑门被人敲了一下,抬头一看,原来是八长老,他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我:“你愣着干什么呢?难道你不是古家后人?”
我明白他的意思,是在责怪我为什么不祭出鲜血,不过我这时候已经完全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从那一尊尊雕像身上体会到了来自亲人的呼唤,令我泛起一股想哭的冲动。
我咬破自己的中指,当我的中指血滴到符文上面的时候,原本就已经生动的祠堂在这一刻彻底沸腾,无尽悲凉的气息幻化成一缕缕光幕直冲云霄,整座祠堂居然开始颤抖,周围的空气已经被血光彻底染成了红色。
无尽悲凉的情绪飘荡在天地间,十五套道袍倏然飘起,各自鼓荡了起来,好像被人穿在身上的时候一样,无论道袍的袖口还是衣襟都宛如被穿戴起来的似的,随着血光的激荡而猎猎作响。
一声声低沉的长啸从十五套道袍的领口上方传播出来,声音越来越大,回响在众人耳畔。
众人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生怕错过一丝震撼性的画面,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那些鼓荡的道袍。
无尽血光中,十五道飘渺朦胧的身影突兀的出现在祠堂内,幻化在那些道袍中,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又是怎样出现的,只有纪元圣人盯着他们喃喃自语了一声:“因献祭而死…因献祭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