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严嵩初入官场与早期争议-(1)
1536年十二月,寒风凛冽,如刀般割着人们的肌肤,整个京城都被一层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一片银装素裹。皇宫内,暖炉中的炭火熊熊燃烧着,却似乎也难以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阴霾。
在南京吏部尚书的任上,严嵩已经蛰伏许久,他那双看似浑浊却透着狡黠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京城权力中枢的一举一动。当得知自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消息时,严嵩正坐在自己的书房中,手中捧着一本古籍,看似悠闲地诵读着,实则内心激动不已。他缓缓放下书本,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笑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严嵩定要在这京城中闯出一片天地。”他喃喃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野心。
严嵩深知,礼部乃是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等重要事务的关键部门,而翰林院学士则是通往权力核心的重要阶梯。这个职位不仅能让他接触到皇帝和朝廷的核心决策,更能为他日后的晋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也明白,要在这个充满争斗的权力场中立足,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
此时的礼部,正忙于选拔有译古文能力的人,这对于严嵩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敛财机会。他上任伊始,便开始暗中运作。在礼部那宽敞而又略显阴森的衙门里,严嵩端坐在公案后,表情严肃,眼神却在不断地扫视着前来办事的官员。当有官员前来询问选拔之事时,严嵩故意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此次选拔,关乎朝廷之大事,需得慎之又慎。诸位若想顺利通过,当知晓规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暗示,那些官员们听后,心领神会,纷纷开始准备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送礼的人越来越多,严嵩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他看着堆积如山的礼品,心中暗自盘算着:“这些人都想通过我获取利益,我岂能轻易放过这个机会。既然有这么多人求我通容,那我不妨提高一下贿赂的价码,这样既能筛选出那些真正有诚意的人,又能让我收获更多。”于是,他开始公然索要更高价值的礼物,那些想要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官员们,无奈之下只能倾尽全力满足他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御史桑乔察觉到了严嵩的不法行为。桑乔为人正直,一向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他在暗中收集了严嵩的大量罪状后,决定向皇帝弹劾严嵩。在御史台那庄重而肃穆的厅堂里,桑乔身着官服,表情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提起笔,蘸饱了墨汁,在弹劾奏章上奋笔疾书,详细列举了严嵩索要贿赂破坏选拔公正等种种罪状。写罢,他站起身来,将奏章仔细整理好,然后大步流星地向皇宫走去。
朱厚熜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正为朝廷的诸多事务而烦恼。当太监呈上桑乔的弹劾奏章时,他微微皱了皱眉头,打开奏章仔细阅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朱厚熜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严嵩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他愤怒地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
严嵩得知桑乔弹劾自己的消息后,心中大惊失色。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行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被人抓住了把柄。他在自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焦急万分,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可如何是好?若是被皇帝治罪,我多年的苦心经营可就毁于一旦了。”他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思索,严嵩决定上疏辩解。他坐在书房的桌前,拿起笔,手却微微颤抖着。这封辩解奏章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写得巧妙。他字斟句酌,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在奏章中,他写道:“为人臣者于今日,最终都观望自己福祸,必使人主孤立,一切事务都由皇上自劳。臣之所为,虽有不妥,但亦是为了能更好地为陛下效力,望陛下明察。”他试图以这种看似忠诚的话语来打动朱厚熜。
朱厚熜读完严嵩的辩解奏章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严嵩的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的行为确实违反了朝廷的法度。然而,朱厚熜此时正忙于处理其他更为重要的事务,而且他也考虑到严嵩在一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严嵩所说的话,虽有狡辩之嫌,但也并非全无道理。”朱厚熜心中暗自思忖道。最终,他决定对严嵩从轻发落,说道:“你所说‘为人臣者于今日,最终都观望自己福祸,必使人主孤立,一切事务都由皇上自劳’。这话说到份上了,但此想法应该称赞,你是由上边挑选任命的,不必再说什么。”
严嵩得到朱厚熜的答复后,如获大赦,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松了一口气,脸上又露出了那副得意的笑容。“看来皇上还是信任我的,只要我以后更加小心行事,定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他暗自庆幸道。
然而,给事中胡汝霖却对朱厚熜的处理结果表示不满。胡汝霖也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认为严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公正和形象,必须要严惩。于是,他再次弹劾严嵩:“丑行既然已暴露,招致指责,不该文过饰非表明自己清白,那样有伤大体。”
朱厚熜接到胡汝霖的弹劾奏章后,心中有些不悦。他觉得大臣们之间的争斗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稳定。他坐在御案前,思考良久,最终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他下令:“以后大臣遭弹劾,应自己反省修身,不准上疏辩解。”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大臣们之间的互相攻击,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为朝廷办事。
严嵩得知朱厚熜的这道旨意后,心中十分害怕。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依然十分危险,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皇帝对自己的看法,随时可能再次被弹劾。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以更加恭谨的态度来讨好朱厚熜。
在之后的日子里,严嵩在处理礼部事务时,变得格外认真负责。他亲自参与每一项礼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祭祀活动中,他一丝不苟地按照礼仪规范进行操作,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他还经常向朱厚熜汇报礼部的工作进展,言辞谦卑,态度诚恳,不断地称赞朱厚熜的英明决策,试图以此来取媚朱厚熜。
两年后的五月,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着通州的大街小巷,然而退休同知丰坊的心中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难以平静。他坐在自家略显简陋的书房中,周围堆满了各种古籍经典,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狂热与执着。丰坊自幼熟读经史,对古代礼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当今朱厚熜对其父兴献王尊号之事的念念不忘,这让他觉得自己迎来了一个可以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机会。
他拿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每一个字都倾注着他对恢复古代礼法的坚定信念。“请恢复古代礼法。尊称本朝皇帝的父亲献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生前是兴王死后谥号为献)庙号称宗,以配享祖宗列帝。”他喃喃自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提议被采纳后,自己将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写罢,他小心翼翼地将奏疏折好,唤来家人,吩咐道:“速将此疏送往京城,呈递给皇上。”家人领命而去,丰坊则站在门口,望着家人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
朱厚熜在皇宫中收到丰坊的奏疏后,心中一动。他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仔细阅读着奏疏,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想起自己多年来为父亲争取尊号的艰辛历程,对丰坊的提议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若能实现此议,父皇在天之灵也可安息了。”朱厚熜心中暗自思忖道。他深知这涉及到礼法的重大变革,必须慎重对待,于是他下令礼部集体商议。
礼部尚书严嵩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回到自己的府邸,立刻召集礼部的官员们前来商议。严嵩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表情严肃,眼神中却透着一丝狡黠。他深知此次商议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因此他必须要想出一个既能迎合皇帝心意,又能在礼法上说得通的方案。
官员们陆续到来,书房中很快就坐满了人。严嵩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今日皇上命我等商议丰坊所提恢复古代礼法之事,诸位大人有何高见?”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片刻,一位年长的官员站了起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尚书大人,此事关乎重大,自古以来,礼法皆有定制,随意更改恐生乱子。臣以为,需谨慎行事。”严嵩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这时,另一位官员也站了起来,说道:“大人,臣以为丰坊之议虽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考虑到朝廷内外的反应。若贸然行事,可能会引起诸多争议。”
严嵩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暗自盘算着。这些官员们大多比较保守,担心礼法变革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他自己,则有着不同的想法。
严嵩缓缓站起身来,走到书房的中央,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坚定地扫视着众人:“万物成形于秋,所以称王秋天祭祀于明堂,把自己的父亲与列祖列宗一起祭祀。从汉武帝到唐宋各位皇帝,皆是如此,此乃尊亲亲之情。从称宗的礼节上讲,没有帝王称宗而不在太庙进行祭祀的,若不如此,恐怕皇上逝去的父亲不安宁。”严嵩的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让在场的一些官员不禁点头称是。
然而,也有一些官员对严嵩的观点表示质疑。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勇敢地说道:“尚书大人,虽然古代有此先例,但我朝情况特殊。若轻易更改,是否会违背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