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忙碌-(2)
二壮擦擦汗,“娘,这年糕好吃,面粉难磨啊。”
夏明双笑道:“就是这个道理,农民呀是最苦的。若是有推磨的机器,不用人动手就好了。”
这时候面粉厂自然是有电动磨的,乡下可没,大家都是用碾子或者石磨的。
好不容易磨了一次黄米粉,夏明双不想浪费,得好好利用一下。
她决定做一些红枣豆沙年糕,这是不发酵的,蒸出来糯糯黏黏的,跟糯米有点像,口感和味道略有区别,又甜又糯很好吃。
反正她也不下地,这些天待在家里专门做吃的,也不怕麻烦,又给孩子们蒸了一锅粘豆包。
粘豆包做法还有点不一样,它是用黄米面加玉米面一起和面,然后发酵微酸,再来包豆馅儿。它是直接把红豆和芸豆煮了和皮一起加糖攒成馅子,而不是只取豆沙,就和当地人过年包豆包一样。不过村里人缺红豆,豆包馅儿里会加煮熟的地瓜干,口感不太好。
粘豆包蒸熟以后,色泽金黄,入口细润绵滑,带有自然甜味,特别好吃,大人孩子都爱不释口。
夏明双这几天一直忙,吃饭都没工夫坐下好好吃。
看夏明双在那里忙活,二壮突然来了一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呐。”
娘整天给人忙活做鸡蛋糕做这个那个,却不是自己吃的。
哎,有点伤感呢。
大壮听得没感觉,他对文学没啥兴趣,更不是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致人儿。
苗苗虽然学习不错,可她也只是接触课堂知识,老师不教的基本都不会。
二壮却为人活泛,跟老师关系不错,还和大队一些知青也认识,有时候也会扎堆聊天。
知青点那里有几个大城市下放来改造的,原本人还多,据说有干部大学教授文艺工作者老军人搞研究的,68,69年的时候陆续平反回去工作岗位,只有几个问题严重或者没关系平反的还在乡下。
现在估计就剩下俩老干部,还有俩文艺工作者,其中一个唱戏的,一个写书的。
二壮是个小滑头,没有他不认识的人,没有他不敢凑的热闹,所以那几个人他都认识。
他们也要下地劳动,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却吃不饱,难免就要说几句抒发情感的话,什么卖炭翁养蚕人等等,都被二壮听在耳朵里。
夏明双倒是听得一怔,这孩子倒是敏感啊。
她笑了笑,“这是啥意思?二壮给我们讲讲。”
二壮就把大体意思给讲一下,“反正就是说种地的吃不饱,养蚕的没衣服穿。”
夏明双不想孩子们被种下偏激的种子,就想趁机引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