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说吧,你想怎么死?-(1)
“不,没有大人,我们这些老百姓永远也得不到公平。”
常秀和几人异口同声说道。
她们很清楚。
若是没有韩北,可能这一辈子。
她们都不可能得到这个结局。
“算了,你们非要谢我,也行。”
韩北无奈叹了口气。
“老师,薛洋现在该怎么处理?”
程处默等人,见到常秀几人走后,开口问道。
“薛洋,带到长安城去,由陛下亲自处理。”
韩北沉吟道。
薛洋现在好歹还是个三品官。
虽然自己手里已经有了薛洋贪污的证据,但自己还没有那个权利审判薛洋。
还是交给李世民好一点。
再一个。
要是他擅自将薛洋斩首。
朝廷上的那些世家大臣,一定又会借此为由。
来弹劾自己。
所以韩北还是决定将这件事情,交给李世民。
反正薛洋贪污了这么多银子。
必死无疑。
自己动手反而还会留下麻烦,倒不如让李世民亲自动手。
还可以杀鸡儆猴,给天下百官一个交代。
“再呆上两天,等到一切安好之后,便动身回长安。”
韩北长舒一口气。
这一行,都已经快接近一个月了。
也是时候,该要回去了。
长安城。
皇宫。
“岂有此理!”
御书房内,李世民一把将信丢在桌上。
整个人暴怒不已。
“父皇,先生来信说什么了?”
李承乾看着暴怒的李世民,眉头微皱,开口问道。
“你自己好好看看。”
李世民怒气难消。
没想到,这薛洋居然敢贪污一万两银子。
这一万两,不知又是多少百姓身上的民膏民脂!
“这”
李承乾快速看完信上的内容。
整个人倒吸一口凉气。
没想到这薛洋,居然如此大胆。
这可是一万两银子。
就算是他,想要拿出来,也要费点功夫。
更别说薛洋只是一个陈州刺史了。
这一万两,定然是他欺压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
也难怪父皇如此生气。
“幸好先生聪慧,提前堵死了薛洋逃跑的后路,否则还真让他跑了。”
李世民眼中满是寒芒。
这一次,薛洋必死!
崔府。
“废物!”
崔纶看着自己手里的信,嘴都要气歪了。
这薛洋,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比猪都要蠢!
“爹,发生什么事情了?”
崔楚原皱眉问道。
自己老爹一下发这么大火,难不成又是薛洋那边出事了?
“你自己看。”
崔纶冷哼一声。
废了这么大力气,结果扶持了一个蠢货。
此刻崔纶人都要气炸了。
“这那陛下那边,岂不是也已经知道了?”
崔楚原脸上满是惊讶。
“就连我们都知道了,他李世民又岂会不知?”
“如果我猜得没错,用不了多久,薛洋就会被处斩。”
“那我们接下来?”
崔纶瞥了一眼崔楚原,恨铁不成钢的开口。
“还接什么,李世民必然会杀鸡儆猴,将薛洋处斩借此来威慑天下百官。”
自己这个儿子。
怎么脑袋就那么不灵光呢?
看看人家卢晓玉。
等等?
卢晓玉?
忽然,崔纶一下子想起了什么。
又联想到之前卢旬的行事,崔纶一下皱起眉。
“难不成,卢晓玉早就料到了这一点?”
如果真是这样,卢旬的那番行事也说的通了。
整个卢家。
卢晓玉的话语权,甚至比卢旬还要重上几分。
除了卢家老太爷之外。
恐怕整个卢家,再无一人可跟卢晓玉掰手腕。
一想到这。
崔纶背后不由泛起一丝凉意。
一个女子,能做到这种程度。
不是善茬,绝不会像表面上看起来如此简单。
三天过后。
淮阳郡。
“老师,咱们现在便动身回长安吗?”
房遗爱脸上露出一抹难掩的喜悦。
此次救灾,到了今天。
刚好已经有了一个月,他还是头一遭离家这么久的时间。
心里难免还有点怀念家的感觉。
“动身。”
韩北点头。
随即翻身上马。
整个河南道和淮南道,基本上已经没有需要他们留在这里的事情。
倒不如趁早将薛洋给带回长安城。
等候李世民发落。
长安城。
“父皇,您说先生还有多久回来?”
大殿上,李承乾没忍住在其耳边小声问道。
“应该快了。”
正在处理奏折的李世民,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报!革部尚书韩北求见!”
大殿外。
一道尖锐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
“宣!”
李世民抬头,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一个月的时间。
韩北也终于回来了。
不知为何,李世民还有点想念之前去韩府串门的日子。
“先生,终于回来了。”
程咬金听到后。
整个高兴的差点都要哭了出来。
终于回来了。
自己又可以去蹭饭了。
你知道他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吗?
不过好在韩北今天还是回来了。
这下程咬金又开心了。
很快。
韩北带着程处默几人,从殿外走了进来。
“参见陛下。”
走到大殿内。
韩北几人,朝着李世民行礼。
“免了。”
李世民摆了摆手。
这些凡俗的东西,他一点都不在意。
“韩北,河南道和淮南道的救灾情况,怎么样了?”
李世民满是期许的看向韩北。
这些天,世家大臣没少整幺蛾子。
都快把李世民整的头都大了。
不过好在韩北及时回来了。
只要救灾情况解决了,便能堵住那些世家大臣的嘴。
“回陛下,此次救灾,已经完美解决。”
韩北抱拳说道。
“另外,微臣此次,还将陈州刺史给带了回来。”
说着。
殿外一个人,便将绑着双手的薛洋,给带进了大殿。
“这是什么情况?薛洋不是陈州刺史吗,为什么被韩北给绑了回来?”
“不清楚啊,难道薛洋做了什么错事?”
一时间。
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的大臣,都在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