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屠龙之书《民兵训练手册》-(1)
朱瞻基彻底摆烂了,而与此同时的户部。
夏原吉很惆怅,朱瞻基给出的晒盐之法,这几日他已经让人去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
或者已经不能说是很好了,而是恐怖,盐田晒一次盐,如果天气很好,特别是现在六月份左右的时节,只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
这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如果用煮盐之法,只会更快,但是让夏原吉不敢相信的是晒盐法的产量,一亩盐田一次性晒盐三天,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工序,也不过七天时间,轻易间便可以获得最少也有近千斤的食盐,按照一引四百斤来算,这便是二引差不多三引。
不仅如此,根据传回来消息得出来一些结果更是让夏原吉有些不知所措起来,产量这些恐怖也就罢了,而晒盐之法所需的人工,实在是太少了。
不需要砍伐柴火,也不需要烧炉,盐田晒盐只需要引入海水,然后直接等待出盐,再清理出杂质,过滤一番,然后再晒制一次,便能得到品质极佳的食盐。
只需要一两个壮劳力,再加上两三个农妇,可以说一户灶户就可以轻松照顾十亩左右的盐田。
如此一来,若是按照一户灶户只算十亩盐田,那么七日出一次盐,便是七千余斤,也就是说,若是整个月的天气都是极好的情况下,一月一户灶户差不多就能生产出近三万斤的食盐,差不多近百引。
而大明的灶户何其之多,不说别的,单以山东为例,便差不多有两万多的灶夫,若是盐田充足,天气皆是极好的情况下,那么这山东一地,两万多灶户一年便可以产出差不多七八百万引的食盐。
七八百万引食盐是什么概念?
还是以山东为例,《洪武太祖实录》卷四十七,洪武二年十一月己丑条记载:“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岁办大引盐一十四万二千五有奇。”
大引就是一引四百斤,除此之外小引是两百斤。
也就是说山东一地在洪武二年一年的盐产是差不多十五万引。
虽然现在已经是永乐年了,但是其实食盐产量依旧还是保持在每年十五万引左右。
而晒盐之法了?
七八百万引啊?哪怕是除开一些天气极好的情况下,再除开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最少也可以保证每年一百万引是没问题的吧?
而大明能有几个山东?
两淮,两浙,再加上长芦,福建,河东,整个大明也不过是六个都转运盐使司。
即使全部加起来,所能产出的食盐也不过就是八九十万引,即使如此已经算是极为好的情况了。
但是现在呢?
若是真以晒盐法推广开来,怕不是一年的盐引数量便极有可能突破一万万引!
要问他夏原吉得出这个结论开心吗?
那肯定是开心的。
但是开心后就是无尽的愁绪了,谷贱伤农,盐贱自然也会对这些灶户造成极大的影响。
更何况盐税更是大明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稍微波动,影响的可不仅仅就是些灶户了。
一个处理不好,他这个户部尚书怕不是就得直接背锅下台了,下台这也就罢了,搞不好还得有个牢狱之灾。
他有心直接去找朱瞻基问问这位太孙殿下的意见,但是偏偏刚出门就被下面的人跑来告知朱瞻基告假了。
而且一告假就是七八天的时间,夏原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七八天,到时候黄花菜怕不是都凉了……
他有心直接去太子府找朱瞻基,不过刚走出户部衙门,想了想他又直接让人转道向皇宫内走去。
和朱瞻基商议之事不急,这件事肯定得向皇帝汇报一下。
毕竟大明的食盐产量直接提升如此之多,作为皇帝那肯定要第一时间就得知道的。
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来见皇帝自然不难的,只是一声通报,很快就在乾清宫里见到了朱棣。
等到夏原吉将晒盐法的事情和朱棣讲完,朱棣整个人都愣住了:“你是说前些日子,太孙提出了这个晒盐之法,你尝试过后,能将大明每年的食盐产量提升十倍有余?”
朱棣看傻子一样看着夏原吉。
自家那个大孙子会搞钱是不假,弄出来的玻璃也好,水泥也罢,也确实神奇,但是这可是食盐!
传承了数千年的东西,你现在告诉我仅仅是把铁锅换成了盐田,不仅不用烧火搭灶了,就连人工方面都能减轻极多,然后盐的产量还暴增至如此恐怖?
如果不是朱棣确信眼前的夏原吉做事不是什么无的放矢之人,他都觉得这老东西是在无中生有,胡说八道了。
夏原吉闻言也是苦笑道:“陛下,臣所言之事,句句属实,原本臣也以为殿下将这晒盐之法,随意交给了臣,殿下自己也不甚在意,臣也只是以为这晒盐之法即使有效,会使我大明食盐产量大增,但也是有限的,故此虽然重视,但也只是让下面的一个郎中前去试行,但是………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