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疯狂的大明君臣!!!-(1)
不得不说,有道是知子莫若父,反过来最了解父亲的,有时候也得是儿子。
而整个大明要说最了解自家那位爷爷的,估计除了自家老爹这个太子爷以外,其他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朱瞻基虽然已经十分看重了土豆对于大明王朝的影响力,但是依旧有些小看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一种高产粮食的渴望。
第二天一早,当朱瞻基和自家老爹一起把土豆要收获的事情告诉了自家爷爷后,这位大明的皇帝也是难得的有些紧张了起来。
不仅再次向朱瞻基把土豆的事情确定了一遍,同时还亲自派人去了皇庄将土豆的情况,检查了一遍,确定土豆已经和朱瞻基说的那般可以收获后,便立即将六部以及其他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紧急叫进了乾清宫。
然后由礼部带头,钦天监辅佐,以及其他各部,包括应天府府衙协助,夜观天象,掐指一算然后把土豆收获的时间,特意定在了七日之后。
而礼部这边同样,也是在朱棣的吩咐下,立即忙碌了起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六部名义上的老大,礼部对于土豆的出现,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当真是祥瑞降世了。
还没到收获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礼节祭祀安排,就已经让人通知了下去。
而同样其他六部也没闲着,甚至是还有人已经在暗地里开始给朱棣上书提议起了更换年号之事。
关键是朱棣还真就犹豫了。
皇帝年号是不会轻易更改的,不是每个皇帝都像那位变脸跟翻书一样的女帝。
从汉武帝的“建元”开始,可以说每一个皇帝的年号,都是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若非遇到重要的事情,一个皇帝一般也就只会有一个年号。
而显然,在一些人眼里,土豆的出现很明显就成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了。
不过好在的是,朱棣也只是犹豫了一下,就把这件事压了下去,嗯,永乐大帝还是永乐大帝!
永乐十一年,六月初九。
今天是土豆收获的日子,钦天监计算的日子倒是还不错,阳光明媚!
皇庄外,一大早在朱棣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只要是在应天府的,全部都来了。
该戒严的自然也早就戒严了,而皇庄这边的人,更是提前早早的就被责令只许待在家里,不得外出。
外围是直属于三千营的骑兵来回巡视,警戒,内部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以朱棣打头,之后依次则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然后才是朱瞻基。
而在朱瞻基之后的则就是以礼部为首的六部尚书了,礼部吕震,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兵部金忠,工部黄福,刑部刘观。
在内阁还只是担当皇帝的秘书,宰相已经被老朱废除的时代,这六位也是目前文臣中最顶级的那一小撮大佬了。
“爷爷,可以开始了!”朱瞻基走到朱棣身边开口道。
朱棣闻言点了一下头,对一旁的候显示意了一下,后者立即拿着一把锄头走了过来,将锄头递给了朱棣。
这意思很明显,今天挖这第一锄头必然就是这位皇帝了。
朱棣接过锄头,倒是没有立即动手,而是看向朱瞻基问道:“如何收获?”
“这个简单。”朱瞻基先是替自家爷爷把围着土豆地的围栏打开,然后带着朱棣走了进去,指着眼前一株已经有些枯黄的土豆道:“土豆种子我之前已经让人采收了,您只要拿着锄头,从这根茎的周边开始挖就行,不过记得尽量离根部远一点,免得不小心把土豆弄伤了。”
此时,见到朱棣已经进了围栏之内,其他人也是纷纷围了上来,对于这个土豆,这些人可以说是早就期待已久了。
若不是争不过皇帝,这些人怕不是这个时候都要来争取一下这个第一锄,毕竟知道的都知道,只要这土豆当真可以做到亩产数十石,那么谁挖第一锄头,那必然都是会名留青史的。
不过即使如此,倒是也不妨碍他们上前围观,毕竟围观也是有机会露脸的不是,而且这么大一片土豆地,显然也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能挖完,到时候也肯定有他们上场的机会。
就连一旁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此时都难得没有和朱瞻基争辩什么,都是把目光紧紧注视向了朱棣面前的土豆。
当初朱瞻基在朝堂上将土豆说的如此完美,还让两人同意下赌约,只要土豆做到亩产数十石,他们以后就得对这个大侄子言听计从,现在也就剩下朱棣一锄头,然后也就能知道结果了,此时自然也没有了争辩的意义。
朱棣虽然身为皇帝,但是显然对于种地这种事是不陌生的,老朱家本就是贫农出身,当初老朱建造南京皇宫的时候,甚至还曾特意下令皇宫之内少修宫殿,少种树木,大片的空地都被开垦为菜地,不仅亲自耕种,种出来的蔬菜粮食,更是皇宫主要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