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打不过就加入,这叫识食物者为俊杰!!!-(2)
其实主要的原因也和游牧民族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说种花家的科技树是点在了种地和基建上,那么游牧民族的科技树就是全部点在了毁灭上。
建造什么的从来都不是游牧民族的长向,掠夺,摧毁才是本质,哪怕是曾经的和林作为曾经蒙古帝国的都城,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也是少的可怜,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因为大多数的部落一年四季都有着不同的放牧地点,导致的结果就是游牧民族的部落,一年四季都会不停地迁徙,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长久固定的生活地。
虽然因为便于统治,蒙古帝国也建立了许多城市,但是这些城市,与其说是城,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被固定下来的聚集地,居住的也多数都是一些类似蒙古包的毡帐,压根不会出现什么类似于城墙之类的防御建筑,甚至就连和林这座城市,蒙古帝国的都城,也连一座宫殿都没有。
这也是随着元朝建立,蒙古人的政治中心南迁后,和林迅速衰败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朱瞻基率领三千营和亲卫军进驻和林,整个瓦剌很快也躁动了起来,首先已经等候多时的托欢,正式得到了朱瞻基的命令,可以开始向鞑靼境内出发了。
这是托欢早就期待已久的事情,有大明作为后盾,在托欢看来,解决鞑靼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瓦剌刚刚遭受大明重创,鞑靼虽然之前也经历过,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已经修养的差不多,此消彼长,如果不趁着此时大明的这位太孙殿下有意对付鞑靼的时候,将鞑靼解决,或者说是削弱。
一但等到大明离开,那么等待瓦剌的绝对立即就是鞑靼的大兵压境,到时候瓦剌必然就会陷入被动,这其实也是之前瓦剌对鞑靼做过的事情。
只不过鞑靼后面很聪明,迅速的靠上了大明的这根大腿,大明也有意让鞑靼和瓦剌在草原上互相挟制的意思,所以在大明有意的扶持下鞑靼抗住了瓦剌。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明显的反了过来,瓦剌被大明打残,反过来鞑靼一家独大,大明想要草原和谐,那么就必须开始扶持瓦剌,然后打压鞑靼,这一切其实本来就是马哈木制定的计划。
原本对付鞑靼的事情,在马哈木的计划中是等到鞑靼和大明产生冲突的时候,在大明对鞑靼出兵后,瓦剌暗中发育,等到鞑靼被大明击败,然后瓦剌再出来捡个便宜,到时候甚至是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举消灭鞑靼,从而使瓦剌一统草原。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大明目前暂时似乎并没有离开草原的想法,那位大明的皇太孙殿下,似乎是想要统治草原,甚至都已经准备在草原上建城了。
这种事情如果是换做其他人,肯定会很担心,毕竟自己的家园,自己的部落,甚至是自己的族人都被其他人统治了。
但是当这个统治者换做是大明的时候,托欢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不觉得大明能够统治的了瓦剌,也不觉得大明能够真的一直待在草原上。
草原是草原人的草原,这里是长生天的地方,当那位大明的皇太孙殿下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功夫的时候,大明自然就会离开。
而托欢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位大明的皇太孙还没有绝望的时候,在大明的支持下,提前将鞑靼给解决了,这样子一来,等到大明离开的时候,瓦剌必将真正成为草原上唯一的霸主。
而他又与大明的这位皇太孙拉拢了关系,甚至将来还会得到这位皇太孙的信任,那么只要自己不擅自做出挑衅大明的举动,那么瓦剌必然就还会迎来长久的和平发展,甚至还会因为自己与这位大明皇太孙的关系,瓦剌说不得还能继续得到大明的扶持。
托欢想的很明白,无论是现在的大明皇帝朱棣,还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朱瞻基,都不是瓦剌可以对付的敌人。
虽然托欢不知道“打不过就加入”的道理,但是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认知,自己既然打不过,那么自己就去抱大腿,大明的那位开国皇帝不是说过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自己只要抱紧了大明的大腿,稳健发育,只要等到大明出现一位昏君,那么自然就是瓦剌的机会了,哪怕自己等不到,但是自己不是也有儿子吗?
“也先,重现蒙古人曾经的荣光,以及瓦剌的未来就在你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