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因为学会汉语而骄傲的欧罗巴商人!!!-(1)
出城的路不算长,朱瞻基位于队伍中间,虽说是回程,但是朱瞻基倒依旧是一身戎装,因为是大军出行,和林城内的街道已经被禁严,出城之前一切倒是正常,但是除了和林城后,哪怕是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的朱瞻基,看着眼前的情况依旧还是忍不住愣了一下。
因为考虑到为了更好的警戒,以及商旅进城之类的事情,和林城外的道路最开始一段路也是很宽,同时也很长,差不多有一里多的直线距离。
而此时这一条道路的两侧早已经挤满了牧民,这些牧民里年纪大的已经可以看到花白的胡须和头发,年纪小的,甚至还是被大人牵着手,人靠着马,马挤着人。有朱瞻基之前派来准备维持秩序的明军,但是此时这些牧民虽然拥挤但是却出奇的安分,派来的士兵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朱瞻基之所以愣住,其实也很简单,他虽然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自己回大明的消息已经传了出去,有许多牧民自发的就来给他送行。
但是朱瞻基也万万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多牧民自发的前来给他送行,仅仅是粗略估计,便能确定这些牧民加起来怕是已经超过三四万多人,而这还是眼前这条大道视线所及的地方,更远的地方,单靠目测已经看不清楚。
而根据他得到的消息,此时还有更多的牧民得到了消息正在往这里赶。
说实话,这是真的有些出乎了朱瞻基的预料了,虽然朱瞻基知道自己在瓦剌执行的政策十分的得人心,特别是分牛羊的这件事情上,更是让朱瞻基在这些牧民中间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但是人心各异,朱瞻基其实也没指望靠着这些就能收获所有牧民的忠心,对于朱瞻基而言他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让这些牧民饿不到肚子,然后安分的听候大明的管理,这样也就够了。
等到习惯个几年下来,到时候瓦剌也就算是彻底的安稳了,到时候不管是他继续向西攻略欧洲,还是说先将大明的影响力慢慢的向欧洲扩散,这都是他执行后续计划的基础。
然而现在得情况还真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朱瞻基也相信,自己要离开的消息也应该才泄露出去没多久,对于自己麾下亲卫军,以及商会的人朱瞻基还是信任的,只不过他回程仅仅是亲卫军就有一万多人了,再加上牛羊马匹这些,这么大的动静显然要是真想让人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知道了他要回大明也很正常。
但是整个和林城,目前除开来自欧洲的商人,以及明军,或者大明的商人,剩下的鞑靼和瓦剌加起的牧民也不过就是十来万,但是仅仅眼前视线所及的地方,前来给他送行的牧民数量却已经超过了两三万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朱瞻基心里是有些震撼的,毕竟被这么多人拥戴,哪怕是他这辈子也还是第一次享受到这样的排面。
而眼前的这一幕,也无不说明着,他在瓦剌所做的一切,也确实都是有效果的。
怀柔的政策确实是收获民心的不二法则,你对百姓好,百姓不会忘记,你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自会把你高高捧起。
道路两侧的牧民已经看到了朱瞻基,或者说,当朱瞻基前头部队出城的时候,所有的牧民就已经开始在亲卫军中寻找起了朱瞻基。
朱瞻基一身戎装,白色的战马,在军队中并不隐蔽,甚至还有些显眼,被一眼认出来也并不奇怪。
所以朱瞻基出现的一瞬间,其实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的牧民在这一刻是有些躁动,或者说是激动的,不过不等那些前来维持秩序的明军紧张,所有人又都全部自发的安静了下来,只是目光这一刻全部都死死的停留在了亲卫军中间的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在和林出行过许多次,甚至好几次前往各个工地,作坊去视察,因此见过朱瞻基的牧民不在少数,特别是想格力尔这些人甚至可以说是还算是近距离看到了朱瞻基。
“停!”
朱瞻基抬手,传令兵挥舞令旗,队伍速度缓缓变慢,直至停下。
朱瞻基熟练的一夹马腹,沿着分开的亲卫军留出的道路,驱使白马来到道路外侧的牧民前方。
“你们………”朱瞻基张了张嘴,刚想说些什么,然而下一刻,见到朱瞻基亲自来到面前的牧民们,却没等朱瞻基开口说话,最前面的人就脸上带着泪,突然缓缓跪了下去,而这就像是连锁反应一般,一个人跪,接着就是一群人跪,最后便是所有人都跪伏了下去。
“殿下慢走,长生天一定会保佑您一路安康………”
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开口,用的是大明的汉话,最近随着大明的商人越来越多的来到和林,为了让牧民,以及那些欧罗巴来的商人更好的沟通,朱瞻基将大明的汉话规定为了和林通行的官话。
甚至是在和林建立了好几个专门用来教习汉话的学堂,牧民这些都是可以免费自由前去学习,因此汉话最近不仅在草原上有了很好的普及,就连欧罗巴的那些商人中也有了很好的普及。
甚至因为大明的强大,富裕,汉话在欧罗巴的那些商人中甚至是被极为推崇,因为欧罗巴这些商人大多数其实也并不是来自一个国家,相邻的国家还好说,但是许多欧罗巴的商人,其实相互之间沟通起来,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现在随着朱瞻基推广大明的汉话,立即就得到了不少欧罗巴的商人欢迎,甚至出现了不少欧罗巴的商人还会以会使用一口流利的汉话,感到骄傲。
这点倒并不奇怪,毕竟大明现在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为强大,最为富裕的国家,还是没有之一的那种,见识过大明的富裕,大明的强大,慕强这种人类天生的本性,自然会让这些欧罗巴的商人,对于大明的汉话推崇备至。
不过相比这些欧罗巴的商人,这些瓦剌牧民,队伍汉话的普及其实难度相对来说还是要大上许多的。
毕竟瓦剌的人口虽说相比大明肯定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再怎么说也是有四五十万人了。
想让这些人短时间内,全部掌握汉话肯定不现实,特别是在和林,不少牧民本身还要负责不少的工作,学习的时间也是更少,真正能够学会汉话的牧民,其实也并不多,最多也就是掌握了几句简单打招呼的汉话,就像是后世英语里面的“哈喽”这种。
所以说,能够完整的说出“殿下慢走,长生天一定会保佑您一路安康………”这句话的,绝对也是少见了。
而且朱瞻基看的清楚,刚刚开口的,还是一个具体年纪不好猜测的老人,但是看上去最少也得有五十来岁的老牧民,语言的学习,众所周的的是,越是上了年纪,越是难以去掌握一门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