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一个敢问,一个敢说!!!-(1)
应天府!
乾清宫。
朱瞻基回来给朱棣报平安的时候,就见自家老爹正跪在政房内,愣了一下,还以为自家老爹是来给那位好二叔求情的。
“爷爷!”
朱瞻基行了礼,又看看朱高炽,然后又看看从一堆政务里抬起头的朱棣,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回来了?”
朱棣似乎是没看见朱高炽一般,笑着问了一句。
这话虽然有些废话,但是也是表示关心的话,朱瞻基立即就道:“回来了。”
说着话,朱瞻基有心问问自家老爹的情况,不过朱棣却没给机会,放下手中的奏章,笑着问道:“你去了一趟太仓,感觉怎么样?”
听见朱棣问,朱瞻基见自家老爹跪在那里也没说话,没搞清楚情况,也不好开口先提,就先回答道:“感觉很有底蕴!”
“很有底蕴?”
朱棣被朱瞻基这回答惊奇了一下,这还是他头一次听见这种答案。
“是的,爷爷,我觉得太仓很有底蕴!”朱瞻基点了下头,暂时压下了询问自家老爹的事情,开口道:“太仓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各国使节前来朝贡,必然先到太仓,然后再至应天,天下粮仓更是少有能与太仓媲美者,每年经过太仓的漕粮运船,更是位居天下之首,人来人去,货来货往,如果操持得当,太仓必然可以成为仅此于应天的繁荣之地!”
朱瞻基这话倒是没有瞎说,主要是太仓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位置,在大明朝就很像把后世的魔都以及天津两地融合到一起差不多,对外这里是差不多唯一的通商口岸,同时也是朝贡的必经之路,离应天府也就两百多公里路。
可以说,太仓要人流有人流,要交通有交通,可以说只要有心,想不繁荣都难,甚至都不需要做别的,只要在太仓建个互市,对西洋各国直接开放通商,怕是立马就能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城市。
朱棣闻言点了下头,对朱瞻基这话没有表示什么,而是继续问道:“那船队呢?你觉得下西洋的船队如何?”
“船队自然是很威武的!”
朱瞻基对船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开口道:“纵观西洋乃至欧罗巴各国,以船只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大小,无有能与我大明相提并论者,所以我大明的船队,可称的上一句海上无敌!”
“无敌吗………”
朱棣听见朱瞻基的话,就很满意了,脸上也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朱瞻基见朱棣心情变好,心中一动,立即就上前几步,走到朱棣的御案旁边,然后看了一眼一旁跪在地上的太子爹,然后压低了声音对朱棣问道:“那个爷爷,我爹他……这又是怎么了?那个……你看……他身体也不好,老这么跪着………”
“哼……”朱棣听到朱瞻基这么一问,脸上的表情立即又黑了下来,冷哼了一声,道:“你把你爹扶起来,你自己问问你爹想干什么?”
“哎……”朱瞻基心中虽然好奇,不过还是过去把自家老爹扶了起来。
被自家儿子扶起来,朱高炽脸上有些尴尬。
儿子回来他很高兴,毕竟儿子去了太仓为下西洋的船队送行,这几日东宫太子府就像是少了点什么,让他有些不自在。
只是让他忧郁的是,这回来的时候就不怎么对了。
被朱瞻基扶起来,朱高炽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好开口了,只能有些僵硬的干笑道:“你回来了哈?”
“嗯!”朱瞻基只是点了下头,然后有些好奇的问道:“爹,爷爷说的什么事啊?”
“这个………”朱高炽被这么一问,顿时有些语塞。
御案后的朱棣闻言,直接拿起一个奏章就扔了过来,道:“什么这个那个的?你们在奏章里不是很能说吗?什么穷兵黩武,什么好战必亡,什么王道仁政,说的一套一套的,怎么?现在不好意思说了?”
朱棣说话的功夫,朱瞻基一脸好奇的把地上的奏章捡了起来,打开一看就发现这是一本自家老爹带头写的奏章,之所以说是带头,是因为这奏章的签名不仅有自家老爹,同时还有不少太子府的属官。
而内容也没写其他的东西,大概就是一群太子府的属官在太子朱高炽的带领下,然后讨论了一番,东扯西扯的就扯出了这么一个奏章,一共列举了大概十来条北伐的弊端。
嗯,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朱瞻基几乎瞬间就想到了今年四月份的时候,自家老爹被撤去监国职务时候的场景。
似乎那个时候,自家老爹就是反对北伐的急先锋吧?
只不过被撤去监国之后,自家老爹就很是安分了一段时间,每日里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完,整日里不是练着太极,就是在欣赏太子府那群胡姬的舞姿,那可真是把“闲来无事,东宫听曲。”做到了极致。
对于户部哭穷的事情,更是没有丝毫参与的意思。
这现在眼看马上就要打仗了,自家这老爹又是哪股风没吹对?居然又掺和进这事儿了?
想到这,朱瞻基看自家老爹的眼神也就变得有些奇怪了起来。
他自然是知道自家老爹以及户部的夏原吉在内,所谓的反对北伐,不过就是故意喊出来的口号,真实目的就是想要问朱棣要钱。
只不过这事儿,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就是好说不好听的事情了。
朱高炽被朱瞻基看的心里有些尴尬,不过脸上表情却没有变化,只是依旧对御案后的朱棣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道:“这个……爹,户部现在是真没钱了啊,您想打仗,也得让天下休息一下啊,这今年秋天刚遭灾,很多地方都是颗粒无收的,老百姓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