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太孙殿下来带领我们改变世界了!!!-(1)
接下来的几天朱瞻基有些乐不思蜀。
或许是因为大婚,也或许是因为朱瞻基马上就要北伐,胡善祥和小吴两人都十分的体贴入微,对于朱瞻基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
小吴本就乖巧,胡善祥更是听话,一个从小在宫中长大,一个亲姐姐便是宫里的尚仪,听话乖巧,懂事懂规矩,朱瞻基就很满意。
而且不仅是朱瞻基满意,朱瞻基老娘,太子妃张氏也更是满意,太子虽然还有几个姬妾,但是真正能与张氏说上话的,其实也不多,而有了胡善祥的存在,张氏能说话的人也就更多了,而且胡善祥也的确很会说话,往往能把太子妃张氏哄得眉开眼笑。
而太子妃张氏开心了,朱瞻基老爹这边自然也就更开心了,不仅时不时可以从张氏这边手指头缝隙里捡些好处,就连往日里三两句话不离的明嘲暗讽也都少了许多。
不过舒坦的日子向来都是短暂的,朱棣这边规定的北上时间到了,朱瞻基就算再留恋胡善祥和小吴两人的温柔,也不得不与之告别。
应天城外百官相送,毕竟是皇帝御驾亲征,该有的排场自然是少不了的。
不过因为大军早已提前出发,这次除了必要的护卫以及朱瞻基的亲卫军以外,出征的人倒也不多。
因此大军也是沿水路而上,从应天府直抵顺天,这样的行军速度也算是最快的,甚至是如果赶的急的话,也就半个月的航行,就能抵达顺天。
当然这样的速度船少还好说,船多了难度自然也就更大,朱棣和朱瞻基两人,除了随行的护卫,朱瞻基的亲卫,加起来也差不多一两万人的规模了,大小船只便足足差不多近百余艘。
想快自然是快不起来的,不说别的,仅仅是沿途的物资补充,就得花费不少时间。
当然因为早有准备,物资补充倒也不用临时搜集,而是早就有沿途的水驿提前准备,但即使如此,一路北上,两万多人还是差不多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朱瞻基一行人才从应天府抵达顺天府。
而等到了顺天府,天地间早就已经被一片白茫茫的大雪覆盖。
从应天府出发是十一月中旬,抵达顺天府已经是十二月中旬左右。
应天府的冬天大概是十一月份开始,而顺天府的冬天则是要提前了一个月,也就是差不多十月份左右,而且冬天的时间也更长,将会持续到来年的二月份。
因此北伐的正确时间应该是三月份,之所以提前几个月的时间让大军开拔,主要的目的除了防备瓦剌冬天可能冒险叩边外,也是让三大营的将士适应好环境。
毕竟长年待在南方,陡然来到北方,难免有些士兵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平时这些症状不要命,但是等到了在草原上一但开战,不仅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士兵的战斗力也是很难保证,而有了一两个月的适应期,这种情况自然就能避免掉。
而在此期间自然也少不了各种战前的其他准备,除了必要的嘴炮,在开战之前,朱棣和马哈木的相互问责的使者更是就没停过,同样,对于鞑靼那边的书信使者同样也是一趟接着一趟。
前者是为了争夺道义的制高点,以此来达到师出有名的目的,而后者则是安抚草原人心,顺便若是有可能,正好可以借鞑靼之手,直接给马哈木到时候来个背刺。
当然这些扯皮的事情,朱瞻基不会管,就连朱棣自己也只是简单的过目一下,然后就会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了。
顺天比应天冷多了,顺天府的紫禁城也还没有建成,皇宫也住不了人,朱瞻基和朱棣住的地方,还是曾经的燕王府旧址。
朱瞻基虽然是在这里出生,但是说实话,对这里印象还真不深,毕竟即使是重生者,但是顶着一个婴儿的身子,想要记住很多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等他年纪大一些了,朱棣就已经把建文从皇位上直接赶了下来,一家子自然也就搬到了应天府。
再之后朱棣自己都没什么机会回顺天,更不要说是朱瞻基了。
不过不得不说,相比应天府,顺天府的气候确实不怎么适合人居住。
太冷了,冬天的顺天府气温白天也就差不多两三度,晚上甚至平均都在零下几度的样子,而这还只是平常,若是遇到极端点的天气,特别是三九天四九天,也就是一月份左右的时候,白天的温度都会低到零下,甚至夜晚的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二十来度。
对于南方人来说,短时间还好说,时间长了还真会觉得这气温就是不是人受的。
除此之外,顺天最大的问题就是风沙问题了,不过好在风沙天气主要也就集中在三到五月,不至于和冬天凑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