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39年的德国武装力量-(1)
陆军方面,通常认为,德国的新陆军组建于1935年3月16日,也就是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并确定陆军人数为36个师的时候。但实际上,德国早在1933年秋天就已经开始补充军队人员和技术装备了,到了1934年的春天,更是加快步伐。所以,德国陆军的重新组建总共花了6年时间,从1933年至1939年。
国防军陆军是德国陆军的核心力量,虽然受制于《凡尔赛和约》,国防军陆军仍以人员的高素质著称,在军队教育和专业训练等方面都超越了他曾经的敌人。到1939年秋季来临之前,国防军陆军已由原来的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增至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师5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总计52个师,不过上述这些师并非满员师。
为了应付战争,后来又组建了46个师,但困难在于为这些师补充人员。于是,只能征召一些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低龄人员,这些出生于1901至1914年间的人员自1919年起就再未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现在只能从头开始。
至于军队的装备,原国防军陆军的装备,就连步枪也已十分陈旧,就现代观点而言,基本是完全没有武装。至于后来组建的46个师,只能用那些被基干部队淘汰的陈旧装备,以及那些被解散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所使用的技术兵器,但即使这样,这些杂牌武器也只是勉强够数。由此可见,1939年的陆军有诸多缺点,自然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在战时才完全体现出来。相比于敌人的陆军,德国陆军的编制比较合理,装备也相对精良,训练也更系统。编制和装备之所以稍胜一筹,是因为德国在组建陆军时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早在和平时期,基干师就达到了战时规定的数量,并装备了较之于敌军更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武器。着手组建坦克师和轻步兵师后,德国陆军就走上了这
条新路,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要么没有跟着他走这条路,要么走得犹犹豫豫。
陆军的战斗训练是以国防军的训练原则为基础的。国防军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所以战斗训练水平很高,这些训练军队的原则被机械化地搬到了短期服役人数要庞大得多的陆军中来。结果,其战斗训练达到的水平,当然比其他国家以普遍义务兵役制为原则进行补充的陆军要高得多。
而且,德国陆军还沿袭了普鲁士的传统,保留了世界上任何其他陆军都没有的士官,这些士官数量众多,军容整齐划一,训练有素。他们后来成了国防军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方法的典范。虽然德国陆军后来扩大了两倍,并且还在继续扩大,士兵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但士官始终保持着高水准,这使得德军在战前和战时,能不断培养出合格的士官。
此外,德国陆军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认为快速行动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需要给军队装备飞机坦克等新式兵器。这与还坚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传下来的以阵地战为主导的旧观念完全相反,此时的法国人依然认为,现代战争中,防御比进攻更重要,为此,首先要在炮兵方面取得优势。而只有德国人懂得,更有效的办法是组建大量快速兵团,并与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空军兵团协同作战,实际上,德国人也是这样做的。
海军方面,德国于1935年与英国签订了《英德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德国舰队未来的总吨位为不列颠帝国水面舰艇总吨位的35%,潜艇总吨位为其潜艇总吨位的45%,某些条件下才能达到100%。从那时起,德国海军就挣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桎梏,但它因此得到的好处要远少于陆军和空军。海军发展较慢的真正原因在于,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德国要在短时间内同时组建和扩充陆军和空军。此外,德国出于战略考虑,于1938年夏季开始构筑齐格菲防线,
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建设海军,只能按照英国所规定的建造潜艇限额行事。
计划在1944年或1945年前完成德国海军的组建工作,此期限以前,海军实力应该达到“拥有足够作战半径大的战舰,并能同英国在大西洋交通线上顺利进行斗争”。但是,在1939年对英国的战争就开始了,而此时德国的海军还处于初建阶段。
1939年9月1日,德国海军拥有以下舰艇:
战列舰2艘(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泽瑙号);装甲巡洋舰(袖珍战列舰)3艘,每艘排水量为10,000吨(德意志号后改称吕佐夫号,海军上将谢尔夫号,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重巡洋舰2艘(希珀尔号和布吕歇尔号);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2艘;雷击舰20艘;扫雷舰2艘;近海作战潜艇35艘,每艘排水量为250吨;远洋潜艇22艘,每艘排水量500至700吨;鱼雷艇17艘。
此外,正在建造且战时可能建成的舰艇还有:战列舰2艘(俾斯麦号和蒂尔皮茨号);重巡洋舰2艘(欧根亲王号);潜水舰队每月增加2至3艘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