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东线的结局
一苏军突破维斯瓦河防线
因同盟军入侵法国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让德军的防御力量变得很紧张。隶属的两个互相重叠的武装力量最高指挥机构,即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自从1944年夏季开始,古德里安上将就以陆军总参谋长的身份担任的东线作战顾问,他竭尽全力地为对抗苏联人即将开始的新进攻创造着勉强还过得去的条件。但约德尔一直希望尽量多抽调兵团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古德里安不得不每次都与约德尔发生冲突。但约德尔的意图显然是得到赞成的,因此格外顽固。约德尔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在西线阻止同盟军的进攻,甚至不惜削弱东线当时还算比较平静的地段。此外,还企图在苏联人实施新一轮的强大突击之前,通过阿登山进攻扭转局势。
古德里安并不能对整个战争的领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的职权只是局限于东线。自从喀尔巴阡山到波罗的海的局势开始缓和后,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用新锐兵力补充东线兵团,并忐忑不安地希望不会因为苏联人未采取行动就进一步削弱东线。但是,古德里安在这方面并未取得成功。比如,在1944年圣诞节前后,未经古德里安同意,就将辖有2个师的一个党卫队从东普鲁士调遣到了匈牙利,以便解救遭到围困的布达佩斯。在此之前,古德里安曾试图在东线纵深建立辽阔的筑垒地域,并派兵防守,以防止苏军突破,但并未成功。因为根本就不愿意在后方构筑任何阵地,古德里安大费周章才让他同意在东普鲁士和帝国东部各州进行工事构筑,并以野战工事将那里的旧要塞连接起来。居民也踊跃参与了这一行动。从1944年夏天开始,在古德里安的倡议下,还组建了必要的要地卫戍部队。但是,随着被击溃的德军各集团军开始从法国撤退后,这些卫戍部队大部分被调去防守西方壁垒了。
因此,配置在前线附近用来阻止苏联人前出至战役纵深的兵团数量十分不足。除了兵力弱小的各集团军预备队之外,从前线撤下来并得到补充的兵力只有12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这些师被编成快速预备队,配置在最受威胁的方向:主力安排在维斯瓦河上游和皮利察河之间,一部分安排在纳雷夫河以西及东普鲁士,以便掩护喀尔巴阡山至波罗的海700公里正面的一些缺口。古德里安不同于,他绝不会掩盖事实,在他看来,东线因为配置纵深线,预备队的力量又弱,因此,一旦苏联人首次突破成功,它就会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很快分崩离析。
只有喀尔巴阡山与维斯瓦河上游之间的狭窄地段受到的威胁较小。海因里奇上将指挥的坦克第1集团军负责防守位于斯洛伐克边界山区的该地段南半部。这里是南方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之间的接合部。由舒尔茨将军指挥的新编第17集团军与坦克第1集团军相邻,前者被配置在亚斯沃维斯瓦地段沿着维斯沃克河配置。
在华沙以南沿着维斯瓦河延伸的地段最令人不安。诚然,坦克第4集团军最初由巴尔克将军指挥,后来又由格雷瑟将军指挥,通过1944年夏季在此进行的一系列顽强战斗,使苏联人未能在巴拉努夫两侧扩大登陆场,甚至还稍微缩小了这个登陆场。但是,它的面积还是很大,能保障重兵在那里集中。在普瓦维地区,苏联人也已经到达维斯瓦河左岸。他们在皮利察河口马格努谢夫附近的大登陆场,对吕特维茨将军的第9集团军而言也很危险。“A”集团军群司令哈珀上将曾多次建议放弃维斯瓦河西岸地区,最后一次建议距离苏军开始进攻已经为时不远。因为当时苏联人已经攻占了几个重要的登陆场,继续坚守该地区已经毫无希望。于是,哈珀上将建议,有组织地撤退到苏军登陆场以西的地区,缩短战线的总长度。同时,这也是建立某些预备队的最后一次机会。
在莱因哈特上将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正面,情况也与此类似。在这里,魏斯上将指挥的第2集团军沿着纳雷夫河设防,苏联人通过秋季攻势,在该河西岸的普乌图斯克以南攻占了一个大登陆场。第2集团军的北邻是第4集团军,由霍斯巴赫将军指挥,继续扼守着新格鲁德埃本罗德地段,他是通过11月初发动的反突击到达该地段的。对于第2第4集团军防守的正面,至少可以通过拉直许多需耗费大量兵力的突出部进行压缩。也可以像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所建议的那样,干脆将军队撤退到总长度要短得多的东普鲁士防御地区去。坦克第3集团军由劳斯上将指挥,其左翼撤过了梅梅尔河,从东北面和背面掩护着普鲁士。
正如之前拒绝两个集团军群司令缩短战线的请求那样,也拒绝了古德里安有关撤出库尔兰的要求。他仍然盲目地相信,可以而且应当守住所占领的正面,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地方长官。这些长官从来不考虑任何警告,拒绝从受到威胁的地区及时将军队撤出,总要到为时已晚时才同意撤退。
总参谋及其有着丰富经验的情报人员多次报告,苏军已明显开始集中优势兵力,但将这些报告视为“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虚张声势”,根本不愿意正视已经逐渐逼近的危险。如此判断情况,除了引起一些没有任何结果的争议之外,不可能集中力量来对抗苏联人。苏联人花了一些时间,切实地补充了夏秋攻势中受到削弱的兵团,向前线调遣了新锐兵力,并构筑了拉得过长而且遭到德军破坏的交通线,同时,为了实施预定突击,苏军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所有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估计苏联人所占据的优势是:步兵11∶1,坦克7∶1,炮兵20∶1。苏联人的空军优势也足以保障他们掌握制空权。总之,即使将德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熟练的指挥都考虑进去,兵力的悬殊对比也使得德军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尚不明确的是,即将发生的灾祸会是什么规模,而这种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军队各级指挥官能否摆脱为整个战术指挥套上的镣铐,或者取决于他们能否利用还能在机动战中寻找到的渺茫机会。在苏军发动进攻前不久,两个集团军群司令的上述报告已经被拒绝了,因此,顺利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是渺茫的。
苏联人将柏林定为自己进攻的最终目标,打算无论如何要赶在西方国家之前打到那里去。为了保障这一突击行动,他们必须合围东普鲁士的德军,并在波美拉尼亚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在南面,必须攻克西里西亚,并从德国人手中夺下最后一个工业区上西里西亚,这是德国人制造武器的重要地区,因为鲁尔已经在连续不断的空袭中瘫痪了。在喀尔巴阡山以南,苏联人在完全击溃进攻布达佩斯的德军之前,要先将其消耗掉。此后,苏联人还有充足的时间实现正面作战,将德军驱逐到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并攻克维也纳。现在,他们的基本任务是突破并摧毁德军在喀尔巴阡山与波罗的海之间的正面。
苏联人为了合围东普鲁士动用了两个方面军。在东部边界集中了由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该方面军辖有54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和9个独立坦克兵团。其所属各集团军应向柯尼斯堡进攻,先后在皮萨河以北和普雷格尔河以北实施主要突击。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应该投入大致相当的兵力,从普尔图斯克和华沙之间的登陆场进攻,从南面攻入东普鲁士,通过突袭埃尔宾和托伦,切断它与德国其他部分的联系。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由朱可夫指挥,辖有31个步兵师5个坦克军3个独立坦克兵团(在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和另一个较小的集团(在狭窄的普瓦维登陆场),向奥得河中游方向展开正面突击。
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最强大,辖有60个步兵师6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8个独立坦克团,其任务是从巴拉努夫登陆场发起进攻,以其主力在布雷斯劳地区进抵奥得河,以一部分兵力经克拉科夫向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发起突击。彼得罗夫指挥下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安排在苏军南翼,它应该在维斯瓦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参与总攻。
根据一些普通而可靠的迹象,如炮兵数量增加,试射越来越频繁,用新锐兵力来补充各登陆场的兵力,坦克兵团开赴靠近前线的地区等,德军指挥机构掌握了苏联人正进行着所有这些准备的确切情报。最后,通过无线电侦查和审讯俘虏获得的情报也佐证了这一点。
与1944年夏季突破中央集团军群防御时的做法如出一辙,苏军的突击又是一个接着一个,时间间隔很短,1月12日,苏联人经过5小时猛烈的炮火准备后,从桑多梅日巴拉努夫大登陆场突击了坦克第4集团军。这次突击来势汹汹,不仅击溃了第一梯队师,还击溃了严令调往前线的十分庞大的快速预备队。在苏联人进行炮火准备时,这些预备队就遭到了损失,随后又因为进行总退却而没能按计划投入到使用之中。众多集团深深楔入了德军的正面,根本不可能将其消灭,或者哪怕只是遏制住他们。坦克第4集团军的正面被分割为几个部分,已经没有任何阻止苏军攻势的可能性了。而苏军立即将所属坦克兵团投入到打开的缺口中,这些兵团以主力开始向尼达河推进,同时以北翼对凯尔采实施包围。
次日,朱可夫也从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和普瓦维登陆场对德军第9集团军南翼展开了突击,同时,在华沙以北展开辅助性突击,准备从北面包围要塞。尽管第9集团军展开了顽强抵抗,却不能阻止朱可夫向西突破的攻势以及用重兵向该集团军留守在维斯瓦河军队的翼侧和后方展开的深远突击。
1月15日,查明了苏联人在坦克第4集团军正面突破的规模之大后,下令从东普鲁士经铁路调遣由2个师组成的1个坦克军前往罗兹地区,其目的是通过向南突击封闭“A”集团军群正面的敌军突破口。德军统帅部也许还希望,第9集团军至少能在布祖拉河一线阻止住敌军的突击,并让上述那个军的翼侧与其衔接,从而组建起新的防御。
这个盘算被战事进程打破了,因为无论从占有的时间上看,还是从所使用的兵力上看,这种盘算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从东普鲁士调走一个军现在已经
在那里产生了影响,这个军在途中浪费了宝贵的几天时间,还在罗兹地区卸载时遭遇了苏军,被卷入了总退却,因此未能投入使用。
到1月15日傍晚,德军在尼达河到皮利察河地段已经没有绵延的并保持着有机联系的正面。一直还在华沙附近及其以南防守着维斯瓦河的第9集团军部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再也没有预备队了。如果德军统帅还指望着在近期拖住苏军的话,那么他就应该火速将新锐兵力调往受威胁的东线。
不顾1月12日从东方袭来的猛攻,一直不愿意放弃自己在西线的打算,他仍寻找着在那里继续进攻的途径。直到德军在东线所遭遇的惨败已经有目共睹后,他才被迫返回柏林,终于开始重视他之前已经不予理睬的东线。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调集重兵前往东线,本来应该像以前古德里安一直坚持的那样从库尔兰撤军。但只允许撤走一个坦克师。此外,阿登山进攻后还腾出来了一部分党卫坦克兵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充以后,本可以将其投入到战斗中,但是不愿放弃原来的打算,希望将这些师用来在布达佩斯以南保卫多瑙河并防守匈牙利的石油区。因此,现在可以调往克拉科夫地区防守上西里西亚的兵力只剩下了2个步兵师。
德军统帅部经常企图以人事调动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这次,将维斯瓦河惨败的罪责都推卸到了哈珀上将身上,并下令让舍尔纳上将接替了他的职务。
1月15日,苏联人在维斯瓦河以南第17集团军的正面发起了进攻。该集团军制止了突破,并退却到了新地区。但是,进攻友邻坦克第4集团军的苏军各坦克兵团已经将尼达河远远抛在了后面,于1月17日向克拉科夫和瓦尔塔河上游逼近。当时,德军数量庞大的坦克兵力还停留在凯尔采和拉多姆地区。当他们被苏联人超越或绕过后,就重新进行整顿,上级通过无线电台下达指令,让他们向格洛高方向撤退。
朱可夫向西展开突击,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就进抵罗兹,其右翼对德军第9集团军北翼展开了包围,第9集团军这一翼延迟了两天才得到指示,从维斯瓦河撤退,因此,它在向布祖拉河撤退的过程中,被敌军向北压迫到了维斯瓦河及其对岸。虽然华沙卫戍司令只掌握着几个战斗装备很差的要塞营,仍奉命将华沙作为“要塞”,坚守到最后一个士兵。诚然,根据陆军总参谋部发出的错误命令,他原本应该于1月17日夜间开始撤退,但对总参谋部这次的擅自行动勃然大怒,因此,很快就下达了一道与之相反的命令。华沙卫戍司令无力执行这道命令。结果,在不同程度上与此事有关的人,要么被撤职,要么被斥责为懦夫而投入了集中营。
科涅夫和朱可夫指挥下的各集团军在普沃茨克罗兹琴斯托霍瓦克拉科夫正面以锐不可当之势不断推进。在罗兹和琴斯托霍瓦之间,2个遭到敌人迂回的德军兵团目前还井然有序地向西撤退。其中在南面撤退的那个兵团是由凯尔采附近仓促组建起来的快速部队编成的,由内林将军指挥。这些部队试图向格洛高推进,并在途中接纳了坦克第4集团军被击溃部队的若干个分队。另一个兵团也接到命令,在上述兵团以北向格洛高退却,它由从东普鲁士调往罗兹的坦克军所属分队和部队组成,这些部队在那里卸载了,如今,由绍肯将军指挥,正在向自己的部队靠拢。
几乎在维斯瓦河实施突破的同时,在东普鲁士作战的苏军2个方面军也转入了进攻。1月13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指挥下,向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展开了突击,在中央(施洛斯贝格两侧)突破了其正面,并将其驱逐到因斯特堡以北的因斯特河。1月15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开始从乌图斯克以南的登陆场向德军第2集团军展开毁灭性的突击行动。在同一天里,中央集团军群被抽走了2个坦克师,这2个师很迟才抵达罗兹,而东普鲁士因为缺少了他们,对之后的几日行动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进攻第二天,敌人在某些地方楔入了第2集团军防御;这些行动表明,敌人试图用主力经过普扎内什和切哈努夫向西北方向推进,用一部分兵力经过纳谢尔斯克向托伦推进。第2集团军企图脱离敌人,但敌人向奥特尔斯堡和索尔道方向展开的突破已经锐不可当,这些突破将这个集团军分割成了几个部分,并切断了它与第4集团军的联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维斯瓦河以北向西急速推进,在普沃茨克地区与朱可夫所指挥的军队的北翼会合。
现在,苏军各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南正向德国的边界不断推进,而在该河以北,则向西北方向展开了比较宽泛的正面进攻,力图前出至该河的河口。第2集团军的残部兵力弱小,不可能在奥斯特罗德格劳登茨(格鲁琼兹)和托伦等地拖延敌人。苏联人以一部分兵力挥师北上,将第2集团军已经脱离主力的左翼驱逐到了阿伦施泰因。看来,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部分的联系将不可避免地被切断。
当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已经迫使坦克第3集团军的整个左翼退到了位于普雷格尔河与库里施湾之间的代默河。该集团军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人们不禁怀疑,它能否在这一狭窄的正面继续坚持下去。
东普鲁士局势的悲剧性在于,如果没有干预军队指挥,也没有下令无论如何要坚守住未被突破的地段,从而再次让中央集团军群丧失了最后的作战能力的话,那么德军的失败就不会如此之惨烈。早在1月初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莱因哈特上将就明确指出,一旦苏联人发动进攻,现有预备队不足以守住集团军群已经拉得很宽的正面。此外,他还坚持应该从库尔兰撤军。1月15日,苏联人对2个翼侧集团军发起了进攻,他原本就不充足的预备队里又被抽走了绍肯的一个军前往罗兹,这时,还剩下救出哪怕几个师的最后一次机会。苏联人开始进攻后,第4集团军的正面未被突破,它在集团军群中央防守新格鲁德与埃本罗德之间的弧形突出部。它的后面是宽为70公里的马祖里湖区,湖区的中央接近地由勒岑要塞作为掩护。最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集团军撤退到这一线,并将腾出的所有部队都调往陷入困境的友邻地段。如果与之相反,集团军继续防守着那些不利的突出部,就不仅会牵制住它的兵力,还必然会使这些兵力遭受围歼,就像过去在第聂伯河一样。1月19日,北面的坦克第3集团军正面被突破,而苏军在南面进入索尔道后,莱因哈特紧急向请求,准许立即将第4集团军撤往马祖里湖区,以便腾出兵力来稍微加强第2集团军,阻拦苏联人继续突破埃尔宾。虽然莱因哈特曾先后多次以愈发恳切的语气重复自己的请求,但无论是1月19日还是第二日,他都没有得到准许。他只能满足于以下结果:答应派出增援,但事实上这种增援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也要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挽救时才能抵达,还指示将人民冲锋队员投入到战斗中,以组建预备队,并指出,他“根据五年以来的经验确信,将在战线后撤而且不能建立新的预备队的情况下,只能引起新的灾祸和突破”。直到1月21日中午,莱因哈特才获准将第4集团军撤退到马祖里湖区及其以北的马祖里运河以西,但是,和往常一样,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几天以来,该集团军都在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等待着退却的命令,并对执行这种命令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因此,它能立即展开退却。但是,在实施退却时,因为集团军司令霍斯巴赫将军想避免遭到的拒绝,所以他没有向集团军群司令部进行详细情况的汇报,而他在经过一系列深思熟虑还得出结论:在湖区设防肯定会使集团军遭受合围。于是,他定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心(战事之后的发展证明,他的这番见解是非常正确的):放弃湖区,整个集团军向西撤退,与第2集团军会合。他确信,东普鲁士的大部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任何其他的决定都只能导致第4集团军和坦
克第3集团军无谓的牺牲。两个集团军必然会被压缩在柯尼斯堡地区,而在冬季困难的气候条件下,靠着小港口皮劳对他们进行补给,是远远不够的。能否沿着库里施湾将坦克第3集团军调遣至第4集团军附近,或者将难民疏散后经皮劳将其从海路运走,当时尚不明确。1月22日,退却命令下达。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尽快向西调遣集团军的重兵,以展开突围,而这种突围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决定以4至5个师从沃尔姆迪特地区突围。此外,还必须掩护拉得很长并受到苏军兵团威胁的翼侧,当时苏军这些兵团在南面已经攻占了阿伦施泰因,在北面已经在普雷格尔河以南推进。集团军长官之所以采取这一措施,是希望和难民一起向西突围,开辟一条通往维斯瓦河的道路。
次日清晨,集团军司令只向集团军群司令部汇报了自己有关西调重兵与第2集团军建立直接联系的打算。莱因哈特原来也有类似的计划,但是他的想法是务必在柯尼斯堡两侧扼守住南到海尔斯贝格,北至泽姆兰半岛的大登陆场。莱因哈特原则上同意向西进攻,并按照这一精神向作了汇报。这时,无论是莱因哈特还是,对霍斯巴赫的真实计划都不知情,不知道他的军队要从湖区撤退。
起初,第4集团军行动顺利。各师在严寒中超过了难民的队伍,朝着他们的指定地区急速行军,而难民则十分遵守纪律,给军队让了道儿。几天后,苏联人识破了第4集团军的机动,开始对它施加强大的压力。从1月26日起,在敌人猛烈的攻势之下,撤退演变为了大崩溃。
苏联人突破了德军后卫在马祖里运河的防御,迅速通过了已经被德军放弃的勒岑,突击了拉斯滕堡。集团军只有集中全力,才能顶住它在阿伦施泰因地域拉得很长的翼侧所遭受的压力。除此之外,集团军群司令因为不愿意从柯尼斯堡地区撤退,不得不将第4集团军的2个师转隶坦克第3集团军,当时,后者在普雷格尔河以北已经面临着被彻底击垮的威胁。与此同时,集团军群司令部所采取的行动表明,集团军群司令根本不同意第4集团军司令部有关而后作战的观点。
1月24日,接到报告:第4集团军已经放弃了湖区,勒岑要塞守军正
同它一起迅速向西撤退。这一报告如同闪电一般尖锐,戳穿了此前还不了解的真相,他气得暴跳如雷。莱因哈特因为站出来保护自己的部下霍斯巴赫并试图掩盖他的过错,于1月26日被撤职。在一些地方,一些人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试图寻求摆脱绝境的最后出路,为了让托付给自己的军队免遭无谓的牺牲,他们最后只好各行其是,但将这些行动统统视为背叛。仅仅几天前,伦杜利奇上将刚刚在库尔兰战场上取代了舍尔纳,开始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现已称为北方集团军群)。霍斯巴赫最后的意图一直还是一个秘密,他继续顽强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尽管四面受敌,但他仍守住了退却中的集团军两翼,并于1月26日至29日将从东北方向前来追击其所属军队的苏联人阻拦在了阿伦施泰因以北的阿勒河。为了保障这些不可或缺的后方掩护,1月29日开始,3个师向西突破。当时敌人已经抵达埃尔宾和马林堡,并完成了合围。德军这次进攻极其坚决,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他们在埃尔宾地区与第2集团军所属部队建立了直接联系,在中央攻克了普赖西施霍兰德,在南面攻克了利布施塔特。德军摧毁了敌人200辆坦克,缴获了同样数量的火炮。这又一次表明,苏军统帅部无力击退如此突然的突击行动。次日,德军将继续展开进攻,同时拟投入3个仍保持着相当高战斗力的快速兵团。德军紧张地等待着这一天。但是,霍斯巴赫突然被撤职了。其实,是因为地方长官科赫一份背叛性质的电报促使采取了这一行动。后者在电报中指责第4集团军临阵脱逃,企图退回帝国,而科赫正准备率领着人民冲锋队继续保卫东普鲁士。1月29日夜间,霍斯巴赫的继任者米勒将军来到了集团军的指挥所。他是亲手提拔的将军之一,以绝对执行一切命令而著名,而不管这些命令是否会给军队带来怎样的后果。第4集团军奉命立即停止向西进攻,在所到达的地区设防,并将所属快速兵团转隶坦克第3集团军。
这样,该集团军群所属各集团军就陷入了必败无疑的境地。他们不得不浴血奋战,企图在东普鲁士沿岸地区为自己找到最后的立足之地,以保障自己的前途,并掩护难民沿着弗里施沙咀和经由海路撤退。此外,这些集团军还为保卫柯尼斯堡进行了殊死搏斗。如果当初能继续进行第4集团军发动的进攻,那么,该集团军群也许可以避免悲惨的结局。
的干预还帮了东普鲁士平民的倒忙,他们从南部和中央地区向西逃亡,本想着在第4集团军的庇护之下躲到维斯瓦河对岸。现在,这些居民却和集团军一起被北逐,在担惊受怕之中逃过弗里施湾和弗里施沙咀,寻找一条生路。
争夺东普鲁士的战斗正在上演,科涅夫和朱可夫指挥的各集团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向奥珀伦与屈斯特林之间的奥得河不断推进着。当舍尔纳于1月20日开始指挥“A”集团军群(于1月25日改称为中央集团军群)时,科涅夫所指挥的坦克部队已经进抵布雷斯劳以东的旧德国边界。最初,只有一些后备部队警察分队和人民冲锋队与坦克第4集团军溃退的分队和部队一起,在奥得河组建防御。在维斯瓦河以南的喀尔巴阡山,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实施着有组织的退却。为了掩护上西里西亚,第17集团军在撤退过程中被调往西北,并得到了在其以南退却的坦克第1集团军部队的增援。后者受到很大的削弱,因为当时匈军第1集团军的残部还在其编成之中,但在撤退过程中已经完全溃散。
在西里西亚,为了保卫奥得河及其毗邻的工业区,已经展开了顽强的搏战。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多次试图在格洛高与奥珀伦之间的不同地点强渡奥得河,并从北面经过大施特雷利茨和塔尔诺维茨(塔尔诺夫斯凯古雷)突入工业区。同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从东面向上西里西亚地区和摩拉维亚峡谷发起了进攻。坦克第1集团军受到削弱,在这里只能勉强制止敌人突破,而这种突破将意味着敌人侵入摩拉维亚,并动摇好不容易才保持住完整的德军南翼。第17集团军也参与了保卫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血战。当时,地面下的工作还在继续着,满载着煤炭的火车每天向西奔驰。集团军一步步地放弃着还在坚持生产的最后一个德军武器制造基地,直到2月中旬,集团军四面受敌,面临着被全歼的命运,才被撤到了奥得河的对岸。失去西里西亚后,在武器装备方面,帝国也丧失了长时间继续作战的最后一点可能性。
在争夺奥得河的战斗中,1月23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奥珀伦与奥劳之间进抵该河,1月28日前,作战行动向北扩展到了布雷斯劳接近地,并在施泰瑙地区攻克了一个登陆场。只有北翼被内林将军和绍肯将军指挥下的德军两个军阻拦,暂时滞留在卡利什地区而稍稍落后。德军两个军接到命令,且战且退,来到了奥得河。内林首先抵达该河,在格洛高地区的东岸建立了桥头堡。绍肯率军紧随其后。这两个军饱受苦战并遭遇重重困难,因此遭到了极度削弱,和舍尔纳希望这两个军哪怕能在布雷斯劳以北阻止苏军经奥得河展开突击。两个军奉命将苏联人在施泰瑙附近建立的登陆场清除。内林接受的任务是在西岸对登陆场发起正面冲击,绍肯则留在东岸,并派兵南下,从后方突击施泰瑙地区的苏联人。两位将军试图拒绝执行这些命令,因为兵团早已疲惫不堪,这早已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但他们的尝试全都是徒劳。绍肯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下退却了,没能沿着奥得河东岸穿越敌人的战斗队形并向格洛高挺进。在格洛高与施泰瑙之间,他被逼到了奥得河。内林也没能及时抵达施泰瑙,但他及时在奥得河架设了舟桥,在最困难的时刻帮助绍肯率领着英勇的兵团渡河来到了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