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拴的一九七八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拴的一九七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做饭-(1)

   李之重看了看座钟,十一点十五,准备生火了。

   生火要先掏灰,灶膛里的和炉盘下插板上的,都要清理干净。

   灶灰要倒在猪圈里,吸水垫干沤肥两不误,秸秆灰是上好的天然钾肥。

   柴火是麦秸,一顿饭需要一大抱(张开臂膀,抱一大捆)。

   今年秋雨较多,柴火有点潮。

   李之重用火柴小心点燃,慢慢伸入灶口。

   随着几声“片儿沓”的风箱声,火着了起来。

   安排小弟入火(给灶火加柴火),节奏是小量勤添,不用拉风箱。

   需要时不时的用烧火棍拨拉一下炉盘,促进通风。

   锅里的荤油逐步化开,油温六成热时。

   从红色的正方四格调料盒用小勺挑花椒面大料面少许。

   微烟时加入切好的葱,爆出香味加土豆大瓜块儿翻炒,加水没过食材,倒了点儿酱油。

   考虑是汤汤,就又加了半瓢水,加盐。

   现在的人劳动强度大,出汗多,菜要咸点儿。

   最后放入粉条,家做的干粉条特别耐烩,需要早放。

   别看调料简单,不吃或吃不起的人家比比皆是。

   李之重一个同村同学,大学毕业上班后,自己做饭从来不放调料,结婚后才改了这个习惯。

   一年正月初三该同学家里请客。

   饭后大家总结说,“这是打死卖调料的了”。

   意为调料下的太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李之重脱了褂子,洗了洗手,甩了甩。

   用铜瓢舀了少半瓢凉水,从暖壶里倒了一些热水,做好准备。

   按照估算把水倒入面盔,玉米面需温水和面。

   用筷子搅拌,后直接上手揉捻。

   不一会儿一个光洁的金色面团儿出现了,和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和盔光。”

   李之重基本做到了,也和玉米面筋道不足有关。

   要是白面就需费一把力气,毕竟他才九岁。

   据说女人们的手比男人干净源于和面多,具体原因脑补。

   小弟配合不错,锅开了十来分钟。

   揭开锅盖,把大盔移到靠锅炕沿边上。

   还有些水的水瓢也拿了过来,揪了一块儿面。

   用手拍成宽六公分,长十公分,厚一公分左右的鞋底状物。

   锅贴的一面儿蘸水,迅速横向拍在汤面一公分左右的上部。

   第一个歪了,李之重没管它,以后做的越来越顺手,基本达标,一共贴了十二个。

   贴完后搓了搓手,接过小弟的工作。

   这时候需要大火,一手费力的拉着风箱,一手入着柴火。

   奶奶盘腿坐在炕沿边一直没说话,生活的磨难让这个老人习惯观察而不是指手画脚。

   李之重的母亲正好相反,只要你干活,她在旁边,唠叨没完。

   前世快到九十岁时,由于耳背交流困难才好点,不再指指点点了。

   小妹在炕上奔来跳去的,奶奶一边拦一边呵斥着,不让她到锅边晃悠。

   老太太默默地看着这个孙子的表演。

   动作娴熟,流程准确,用量精准,整个过程可谓完美。

   老太太惊着了,关键是她知道这个孩子从来没做过饭。

   由于年龄的原因,她现在都做不到这个程度,想说点啥又不知道如何说起。

   平时她也就帮着备个料,等李之重父母回来再做,实在想不通这孩子怎么做到的。

   十来分钟过后,急促的“片儿沓”声停了,插上铸铁带五星图案的灶火门。

   关于这个门还有段曲折的故事。

   马耀祖社办工厂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模具做生产铸铁灶火门和配套灶口。

   灶门采用灶神爷的简笔图像,做了一批后大受欢迎。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