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二拴的一九七八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二拴的一九七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春种秋收 五-(1)

   小米是个好东西,可熬粥,也可焖米饭,小米面可摊黄儿做发糕,中国西北部的主粮之一。

   稀饭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出现在农家早晚饭桌上。

   加土豆,加南瓜,加炒面,用一口“谷气”吊着亿万草狗恓惶的命运。

   李德财说过,小米稀饭再稠也吃不饱。

   曾经给一户人家盖房帮忙时,与人打赌,午后喝了一大盔稠粥,一点儿不影响晚饭的进食量。

   后世人说喝小米粥养国人,这是对的。

   经年累月,我们的基因熟悉也全身心的接纳了这小小的一粒米,相互依存了上万年。

   粟的稃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俗称“粟有五彩”。

   广泛种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土默川靠山地区谷子品质最好,粒大软糯。

   熬粥久煮不化,汤色金黄,有淡淡的油香味儿。

   卑微的米汤甚至养大了缺奶嗷嗷待哺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些孩子的植物母亲。

   种谷子要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儿栽种。

   但要合理轮作,重茬会导致病虫害增加及产量减少。

   麻的种类很多,有“苴麻”“大麻”“苎麻”和“亚麻”等。

   土默川种的“苴麻”,苴麻是大麻的雌株,可结籽。

   雄株叫牡麻,俗称“花麻”不是专门种植的。

   是麻种里面自带的,光开花不结籽,盛花期可采集用来喂猪,有油性,猪喜食。

   苴麻浑身是宝,种子绿豆大小,外壳薄脆,里面肉质油香,可以榨油,俗称“麻油”。

   麻油颜色发绿,不可多吃,多食后头晕体软。

   也可以炒熟做零食,嗑麻子。

   还可以药用,味甘,性平,归脾胃和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润燥杀虫,临床用名为“火麻仁”。

   苴麻的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通过沤制,麻和杆儿分离,剥下后可制绳索织布。

   麻杆看似结实,实则发脆,所以有“麻杆打狼两头怕”一说。

   不过却是拢旺火必备良材,易燃火旺。

   麻在地下的根部叫麻茬,质地细密且易燃。

   每年冬季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上交干麻茬五斤,用于教室生火。

   另外麻茬里面还有一种美食,“麻虫虫”。

   一种长一厘米左右,粗两三毫米,头顶长一红斑的白色小虫。

   寄居在麻茬中空的内部,破开麻茬即得,若无人打搅,可越冬,春成蛾离去。

   麻虫虫放在生火的炉盘上,瞬间膨胀,烤至微焦,油香爽脆,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麻虫虫还是第二年春天用夹子打鸟的必备诱饵。

   李之重记得麻子收割后,和小伙伴扛上铁锹,去剜麻茬。

   然后坐在地里一个一个的用刀破开,把找到的麻虫虫放在一个黄色的去痛片药瓶里。

   “麻糊糊素糕”是农家秋天最好的饭食了,就是有些费工。

   这饭也是李二凤的拿手好菜。

   首先挖一碗麻籽挑选干净上锅炒熟,然后放入铁钵里捣成粉末状。

   再用温水搅拌成糊,用细筛过滤倒入锅内。

   锅里加一瓢水,再搁点土豆盐花椒面和葱花儿,大火熬煮。

   熬好的麻糊糊色泽青白,表面油亮,香气扑鼻。

   麻糊糊熬好,开始蒸糕。

   糕面缓缓加水,用手不停搓动,防止结块儿。

   直到用手一捏即可成团,轻轻一搓,又可马上散开,糕面就拌好了。

   七烧锅加水烧开,锅上架笼屉,再铺一块浸湿过的笼布,一遍一遍地往笼布上撒拌好的糕面。

   这时灶火需要大火猛烧,风箱不停。

   撒一层,盖一次锅盖,直到把所有糕面撒进笼屉里。

   随后盖严锅盖,用沾湿的毛巾塞在漏气处,紧拉风箱急加火,蒸制十七八分钟就熟了。

   揭过锅盖,将笼布四角对折,提起蒸好的素糕倒进大盔,然后掀掉笼布。

   用手蘸着凉水(降温防粘),一遍遍用拳头揉压着烫手的素糕。

   揉好的素糕呈金黄色,再通体抹上胡油,更是油亮发光且不沾大盔。

   在素糕块儿顶部按一个小窝,倒上胡油,方便吃糕的蘸食,更是油香扑鼻。

   每人舀一碗麻糊糊,素糕自己用铁铲子吃多少铲多大。

   麻糊糊味道浓郁鲜香,素糕筋道软糯,好吃的不要不要的。

   “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指的是耐饥程度,侧面反映出不太好消化,所以不宜多吃。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