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初识九龄-(1)
甄别盛典分为三日,第一日六部论堂,第二日中书省答辩,第三日殿前面圣;大多数学子都会把精力放在第一日,毕竟六部空职颇多,也更容易表现自己,而后的中书省答辩除了考评学子们的学识外还有才情和见识;最后面圣自然是最难的部分,所剩之人寥寥无几,胆识更是必不可少。
武落蘅看着面前的学子,不禁想到:他志向不在六部?难道要直接参加中书省答辩?还会有如此骄傲的学子,也不知道有没有真本事。
正在她出神的时候,对方似乎也发现了她,整理衣衫款步而来,行礼作揖后温文尔雅的说道:“兄台可有赐教?”
武落蘅才反应过来,连忙摆手道:“啊,没事,没事,就是看着眼熟,不知在哪见过。”
其实只是句玩笑话,为了缓解尴尬而已,谁知道对方竟然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在下张九龄,韶州曲江人,敢问兄台哪里人士?”
“啊,哦。”武落蘅本想着随便说几句应付过去,没想到对方如此较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在下武松,景阳冈人士。”
张九龄虽说没有游历过大江南北,但对地名也算熟悉,只是这景阳冈在哪呢?他以为自己是孤陋寡闻便恭敬请教道:“不知这景阳冈位于何州何府?”
武落蘅心想,怎么如此刨根问底?难道你看不出我尴尬的表情吗?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钢铁直男吧。“一方小地不足挂齿,倒是张兄的大名久仰久仰。”
张九龄七岁作诗,在韶州曲江一带颇为有名,到了洛阳之后也遇到过一些,以前慕名的朋友,对这样的话语已经不足为奇,他左手在前,右手背后,典型的文人站姿,“不过是一些虚名,我志在社稷,大道未成真是惭愧。”
武落蘅笑着说:“何为大道,在我看来社稷,民生是大道,诗情,画意也能长留青史。”
张九龄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言论,不免觉得面前人有些轻浮,义正言辞的说道:“武兄此话诧异,我等学子读书识文为的就是造福百姓,匡扶社稷;怎能寄情于诗画,做个闲散浪人?”
“闲散浪人怎么了,你知不知道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是闲人,他们可霸占语文课本好几十年呢。”武落蘅最痛苦的便是背诗,那些诗人有感而发,写下几句感慨之言,为什么非要让她们去背呢,自己又没见过那些景『色』,怎么能身临其境呢。
张九龄想了想,凝眉问道:“这两位是哪里人士?”
武落蘅也是话赶话说到了这两位,他自然是不认识,想到前几日看到的曲文,她灵机一动问道:“他们你不知道也罢,王之涣你总该听说过吧。”
张九龄点点头说道:“早年间,我与季凌兄曾有一面之缘,真乃是‘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之人。”
“你看他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不是一样名传千里。”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闲聊起来,因总有人来往,便移步旁边,不知不觉竟走出三堂院,向僻静处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