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我!朱重九!在历史中横行!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我!朱重九!在历史中横行!》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228章 人才-(1)

   在元末那风雨飘摇群雄并起的年代,刘福通与朱元璋,两位各自雄踞一方的豪杰,因着命运的安排,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复杂而微妙的篇章。随着战局的日益紧张,刘福通,这位红巾军的领袖,逐渐感受到了来自东面崛起的朱家军不可小觑的军事压力。朱元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迅速在江南地区站稳脚跟,势力范围日益扩大,直逼刘福通所控制的濠州城。

  春日里,暖风轻拂,杨柳依依,濠州城头却笼罩着一层不易察觉的阴霾。刘福通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案上的地图被反复摊开又合上,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了东面那片日益繁荣的土地上集庆,朱元璋的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他意识到,继续与朱元璋为敌,不仅将消耗大量宝贵的资源,更可能使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在他心中成形:主动示好,以退为进。

  次日清晨,一名身着锦衣气度不凡的使者,带着刘福通的亲笔书信和丰厚的礼物,踏上了前往集庆的路途。这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朱元璋的赞誉与敬佩,同时也透露出了刘福通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共谋大业的诚意。

  数日之后,使者抵达了集庆城外,城墙上守卫森严,却也不失礼数。经过一番通报,使者被引领至朱元璋的府邸。此时,朱元璋正忙于处理军务,听闻刘福通使者来访,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暗自思量此行的深意。他放下手中的笔,整了整衣襟,决定亲自接见。

  厅堂之内,烛火摇曳,气氛庄重而又不失温馨。朱元璋步入厅中,目光如炬,审视着面前这位使者。使者见状,连忙上前几步,恭敬地呈上书信及礼物,并传达了刘福通的意愿:“我家主公深知大明王(朱元璋此时尚未称帝,此处为虚构尊称)英明神武,心怀天下,特遣我来此,愿将濠州城拱手相让,以此表达诚意,愿两军能携手并进,共驱鞑虏,复兴中华。”

  朱元璋接过书信,细细品读,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深知,这不仅是刘福通的让步,更是对双方实力对比的清醒认识。他缓缓放下书信,目光温和地望向使者,道:“刘将军之诚意,本王已收悉。濠州城乃战略要地,刘将军能如此大度,实乃天下苍生之福。然则,本王更愿与刘将军并肩作战,而非单凭城池之易手来定胜负。若刘将军真有此心,不如我们共商大计,如何?”

  其实,刘福通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所成。两地接壤,自然免不了摩擦与冲突。更重要的是,刘福通的统治方式相对严苛,对边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尤其是集庆周边,因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刘福通治下的濠州,却因频繁的战乱和严苛的税赋,使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加剧了双方民众的对立情绪,也让朱元璋看到了统一江南实现更广泛经济繁荣的紧迫性。

  此外,刘福通的红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内部矛盾重重,管理不善,难以形成持久稳定的统治力量。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将领忠诚,且善于吸纳人才,治理有方。这种治理上的差异,也让朱元璋在民众中赢得了更高的威望和支持。

  此番使者来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接触,更是双方势力此消彼长重新洗牌的一个信号。刘福通的主动让步,虽有其战略考量,却也反映出朱元璋军事力量的强大和民心所向。而朱元璋的回应,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两人之间的较量,已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争夺,更是政治智慧民心向背的综合较量。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段历史将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明初史。

  在集庆府内的一间雅致的议事厅中,烛火摇曳,映照出朱元璋坚毅而深邃的脸庞。他端坐在主位上,眉头微蹙,目光中透露出对当前局势的忧虑与深思。随着刘福通使者来访的余波未平,朱元璋深知,朱家军虽在战场上连连告捷,但随着大量新地盘的占领,人才短缺的问题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亟需解决。

  “诸位大才!”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近日来,我军捷报频传,然则,随之而来的治理难题亦不容忽视。新占之地,百废待兴,亟需有识之士前往管理,然我军中人手有限,尤其是具备治国理政之才者更是稀缺。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共商对策,解决这燃眉之急。”

  话音刚落,厅内一片静默,众人皆知此事非同小可,需慎重对待。片刻之后,李善长,这位朱元璋麾下的首席谋士,率先打破了沉默。

  “主公所言极是,”李善长拱手道,“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自古以来,读书人乃国家之根本,社稷之栋梁。我军可发布榜文,广招天下士子,尤其是那些因战乱流离失所有志难伸的秀才们。他们熟读诗书,精通礼义,若能得以重用,定能为我军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立下汗马功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随即目光转向朱升,这位以学问渊博著称的老臣。

  “枫林先生,您有何高见?”

  朱升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道:“主公李大人所言极是,然则,治国之本在于教育。若只靠招揽现成之才,恐非长久之计。臣建议,我军应广开学校,兴办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之人才。同时,可设立乡学县学,鼓励百姓子弟入学读书,提高全民素质。如此,则人才辈出,国运昌盛可期。”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深知朱升之言虽缓却实,是治本之策。但眼下的燃眉之急又该如何解决?正当他心中暗自思量时,一旁的朱重九,这位勇猛善战又颇有智谋的将领,开口了。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