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1)
就当作是对那一份情爱的祭典吧,每一封信都曾经寄托着他的期待和希望,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隐藏着他对幸福的热切的期盼,孟玉蓉的每一句话都浮现过她那天真无邪的笑脸。然而今天,就让这雄雄的火焰为他的情爱行最后一次葬礼吧。
房间里充满了腾腾的热浪,七月的那个夜晚,在满是汗水和泪水的夜里,七年多的爱恋化成了灰烬。
直到凌晨四点多钟,最后一封信才投入到已经黢黑的脸盆里,他精疲力尽地拉过一个垫子就伏在上面睡着了。梦里清明的阳光依旧照射下来,洒在他的头上,他依然象一头鹿快乐地奔跑在葱绿的荒原上,那种快乐是何等欢畅,象是在天堂,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身影,他看不清她的面容,她在高声地呼唤,声音飘得很远很远,象是从天堂飘过来,又消散在起伏的山峦之间。
梦一样的生命,梦一样的爱情,他的心还在那个寂静的荒原上,期待着一颗神秘的种子落在他的心中,发出芽来,开出花来,结出果来,散放出笑声和清香来。
醒来,他的生命里就不再有昨天了,心就不再有痛了,不再有恼人的梦了,他还是相信,明天依然会有阳光照在他的心上,还会有一丝温暖悄悄涌进他的心房……
我感到很为难,他实在不能再回到学校里去教书,一来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二来他根本无法安心在学校的环境中生活了,那种每天呆板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他已经很难适应了。他说:“如果能保留公职,让我继续在外最好,如果不行的话,我打算放弃它。我的那些老师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那样清贫地度过晚年,让我看不到老师职业的光辉前景,我这辈子注定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说完,我转身就走,弄得几位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天,我就住进了县城,他放弃了在老家建楼房的念头,想在县城里做点生意。他四处去采集信息,向一些生意人请教,二十天以后,他决定在一个比较热闹的路段开一家服饰加盟店。
从申请审批到选址只有几天时间,总部就派人过来指导装潢了。几天来我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浑身有劲。有几个熟人自告奋勇来帮忙,减轻了他不少负担。开加盟店少了许多麻烦,采购进货非常容易,都是人家安排好了,自己按照人家的程序付款就是了。
开业那天,很多朋友都来了,在一个个美好的祝愿里,他好象感受到新的希望正在升起来,这使他很有信心。
当一个人处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的时候,一转身可能发现阳光已经露出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好的。
刚开业的那几天,生意特别好。他店里雇了一个女店员,是个非常勤快的女孩子,人也非常忠厚,嘴巴能说会道的,几天以后,他就对她非常放心了。
一天,他妈妈突然出现在店里,他一愣,赶紧迎上去,他希望妈妈看到自己儿子的店开起来,想让她看看生意兴隆的样子。妈妈坐下来以后,很快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来。他接过一看,竟是孟玉蓉写来的,看信的日期已经大约有一个月了。
在他们老家那里的农村,信件传到村里,耽误一两个月不是奇怪的事情,有时学生高考后,人家都开学很久了,录取通知书才突然在某位村干部家的抽屉里发现,日期可能已经是三四个月以前的。这也是他以前不想让孟玉蓉寄信到老家的原因。
我看着看着心就沉了下来,他母亲看他脸色不大对劲,一个劲地追问:“信上写什么?是常州那个姑娘的吧?她都说了些什么?”
我说:“没写什么。”可是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眼泪都噙在眼框里了。弄得他妈妈坐不住了,眼睛一边瞅着边上来往的客人,一边观察着儿子的神色。我示意她妈妈跟他出去,到外面说话。到了外面,他一个劲地说没有什么,请她妈妈回家。可怜老人家满心担心还是被儿子塞进了车,把她送到了乡下。
我握着信,口中不住地念叨:“蓉儿,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你呀!”
这一封信象天空中滴下的凝固的泪水,把他这么多年的爱情封成了一个美丽的琥珀,永远珍藏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给她回信,他也不想在她的家里有他的笔迹而给她们的生活激起任河一丝波澜。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好在她有了一个良好的归宿,现在她的家安定而温馨。他在心中呼唤着:“亲爱的蓉儿,我理解你了,我不会再恨你了。我祝愿她此生平平安安,再也不受到任何风雨的浸洗,我心无悔了。”
她的信使他的心变得更加安宁,一种厚重的幸福感留在他的心中,也许他们本就是人生路上的两条相交线,本不该平行而行的。
妈妈对村里的干部还是非常抱怨。她知道是他的信被拖延了这么久,她很内疚,她说她应该经常去看看有没有他的信的。我说没有事,信到家的时候,他还没有回到家里呢,如果收到后转到苏州去,说不定还永远也收不到了呢,所以还应该谢谢那个村干部忘记了呢。
妈妈总不忘提起给她找儿媳妇的事情,他答应她,他一定快马加鞭,争取早日让她看到儿媳妇,早点抱到大胖孙子。
虽然我答应,可她母亲还是不放心,到处托亲戚给他张罗亲事,弄得好几个亲戚忙着为他介绍女朋友。我经常被亲戚拉着去相亲,他本来就不认识她们,由媒人安排时间地点,两个主角在媒人的陪同下缓缓出现,简单地聊一会,尴尬地相互偷望几下,然后散伙,再由媒人分别征寻两位主角:“看,满意吗?我看你们可是天生的一对,特别地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