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张经在王江泾打败倭寇-(1)
1555年五月的江浙大地,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然而比这天气更炽热的,是战场上紧张的气氛和朝堂之上激烈的纷争。
浙江中部的军营中,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沉闷而令人窒息。张经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他深知此次抗击倭寇责任重大,然而所面临的困难却超乎想象。那些名位已高的将领何卿沈希仪等人,自持资历老,根本不把他的命令放在眼里。每次下达指令,他们总是敷衍了事,甚至公然违抗。张经心中恼怒,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他们在军中根基深厚,轻易动不得。
而新提拔的将领们,一个个剽悍狡猾,难以管束。他们在战场上各自为战,不顾整体战略布局,只想着如何抢夺战功。所征调的田州土兵瓦氏和山东枪手,更是让张经头疼不已。瓦氏土兵虽然勇猛,但习俗与汉人军队差异较大,语言不通,沟通困难,常常误解军令。山东枪手则自恃来自北方,瞧不起南方的将领和士兵,纪律散漫,在军营中惹是生非。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张经试图安排作战任务,何卿却懒散地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不屑地说:“张大人,您这计划怕是行不通吧。俺在军中多年,啥阵势没见过,您这纸上谈兵可不行。”沈希仪在一旁附和着,点头称是。新提拔的将领们则在下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对张经的安排指指点点。张经气得脸色铁青,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诸位,如今倭寇肆虐,百姓受苦,我们身为军人,当以大局为重,怎能如此散漫!”然而,他的话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将领们依旧我行我素。
战场上,情况更是糟糕。连续的战斗,明军连连失利。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一次战斗中,田州土兵瓦氏接到进攻的命令,却因为误解了指令的含义,延误了战机。山东枪手们则在战斗中不听指挥,擅自冲锋,结果陷入倭寇的包围,损失惨重。张经看着战场上的混乱局面,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回天。他深知,这样下去,不仅无法抗击倭寇,还会让局势变得更加危急。
与此同时,侍郎赵文华出京巡视部队。他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群随从,趾高气扬地进入军营。他的到来,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赵文华以钦差大臣自居,对军中将士颐指气使,尤其对张经,更是百般凌侮。
在一次视察中,赵文华当着众将士的面,对张经冷嘲热讽:“张大人,你看看你这带兵的样子,如此狼狈,如何能剿灭倭寇?莫不是你故意放水,想让倭寇继续祸害百姓吧?”张经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强忍着愤怒,说道:“赵大人,抗击倭寇并非易事,其中难处,想必您也清楚。末将一直在努力,还请大人莫要听信谗言。”赵文华却不以为然,他冷笑一声:“哼,努力?我看你是无能!”
张经内心十分痛苦,他想:“我一心为国,却遭此污蔑。这赵文华不懂军事,只知道在朝堂上搬弄是非,如此下去,这仗还怎么打?”但他身为大臣,深知不能与赵文华当众起冲突,否则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影响军心。
然而,赵文华并不打算放过张经。他心怀嫉妒,因为张经在军中的威望让他感到威胁。而且,他想通过打压张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为自己在朝堂上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他接连上疏弹劾张经,在奏章中写道:“张经才不堪任,虽拥重兵,却怯于剿寇。其身为福建人,恐与倭寇结仇,故而养寇自重,致使贼势愈演愈烈,民不聊生。望陛下明察,严惩此等误国之臣!”
朱厚熜坐在皇宫的龙椅上,看着赵文华的奏章,脸色阴沉。他本就对倭寇之乱久未平息感到愤怒,如今看到赵文华的弹劾,更是深信不疑。正巧都察院也有人上奏,称张经作战不力。朱厚熜顿时龙颜大怒,立刻派官校前往浙江逮捕张经。
当官校来到军营时,张经正在营帐中研究作战地图。他听到自己被逮捕的消息,先是一愣,随后心中涌起一股悲愤。他缓缓站起身来,望着营帐外的士兵,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他知道,自己一旦被带走,军中将群龙无首,倭寇之乱恐怕更加难以平息。但君命难违,他只能默默地跟着官校离开。
就在张经被押解途中,倭寇从柘林侵犯嘉兴。嘉兴城内外,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拖家带口逃离家园。大街小巷弥漫着恐惧的气息,人们的呼喊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此时的嘉兴,宛如一座鬼城,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守军紧张地注视着城外的动静。
留在军中的将领们得知倭寇来袭,顿时乱了阵脚。有的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有的则想弃城而逃,保命要紧。就在众人争吵不休时,卢镗站了出来。他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决然。他深知此时不能慌乱,必须挺身而出。于是,他向众人说道:“诸位,张大人虽被逮捕,但我们不能辜负他的期望。如今倭寇来袭,我们身为军人,当以死报国,保卫嘉兴!”
卢镗迅速整顿军队,他率领狼兵土兵分水陆两道向倭寇发起进攻。狼兵们头戴狰狞的面具,手持长刀,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倭寇。土兵们则利用地形优势,对倭寇进行偷袭。在石塘湾,两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动地。卢镗身先士卒,他挥舞着长刀,与倭寇展开殊死搏斗。一个倭寇挥舞着长刀向他扑来,卢镗侧身躲过,然后反手一刀,将倭寇砍倒在地。他大声呼喊着:“将士们,杀啊!为了百姓,为了大明!”士兵们受到鼓舞,个个奋勇杀敌。狼兵们的勇猛让倭寇们心生畏惧,他们的防线逐渐被攻破。
倭寇们见势不妙,开始向北逃窜。卢镗率领军队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平望。在平望,俞大猷早已率领军队严阵以待。俞大猷身姿矫健,眼神犀利,犹如苍鹰一般注视着逃窜而来的倭寇。他深知此次战斗的重要性,必须将倭寇彻底击败,才能挽回明军的士气。
当倭寇逃至平望时,俞大猷果断下令出击。他率领士兵们冲向倭寇,与卢镗的军队形成夹击之势。倭寇们陷入了绝境,他们拼命抵抗,但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伤亡惨重。
倭寇继续向王江泾逃窜,而此时,永顺宣慰使彭翼南和保靖宣慰使彭盖臣也率领着各自的军队赶到。彭翼南年轻气盛,他骑在马上,手持长枪,眼神中透着一股英气。彭盖臣则经验丰富,他沉稳地指挥着士兵们布阵。
在王江泾,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拉开了帷幕。明军从四面八方将倭寇包围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彭翼南率领士兵们从正面发起进攻,他一马当先,长枪如龙,直刺倭寇。彭盖臣则从后面包抄,切断了倭寇的退路。
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杀得难解难分。明军将士们不顾生死,奋勇杀敌。倭寇们也知道自己已陷入绝境,拼死抵抗。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但明军的士气高昂,他们越战越勇。
最终,明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斩首二千多人,淹死者也有二千多人。余寇逃奔柘林,放火烧毁老巢,乘二百多艘船出海逃走。这是自倭寇为患以来,明军取得的最大胜利。
当捷报传至京城时,兵科给事中激动地向朱厚熜上奏:“陛下,此乃大喜之事啊!张经将军虽有过错,但此次胜利他功不可没。应当留下张经,让他继续讨平倭寇,戴罪立功。”然而,朱厚熜此时已被赵文华的谗言蒙蔽了双眼,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固执地认为张经有罪,必须受到惩罚。于是,他连李天宠汤克宽都一同逮捕押送到京城,以纵容敌人之罪判处死刑。
赵文华看到自己的弹劾得逞,心中暗自得意。他又上疏推荐巡按御史胡宗宪担任佥都御史,代替李天宠作巡抚。以周珫代替张经。不久,他又觉得周珫不顺眼,于是又施展手段,罢免了周珫,任命南京户部侍郎杨宜为总督。
同时,倭寇如一群幽灵般从海洋深处突然现身,他们乘坐着一艘艘狭长的船只,如黑色的箭镞般迅速驶向苏州城。这些船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穿梭自如,船头劈开巨浪,白色的水花飞溅而起,好似恶魔张开的血盆大口。倭寇们个个面目狰狞,眼神中透露出贪婪与凶残。他们身着黑色的短衣,手持锋利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
倭寇的突然来袭,让苏州城的百姓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大街小巷顿时乱作一团,人们四处奔逃,呼喊声哭叫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妇女们紧紧地抱着孩子,拼命地奔跑着,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老人们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跟在人群后面,口中不停地念叨着祈求神灵保佑的话语。
南京都督周于德在接到倭寇侵犯苏州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率领军队赶来救援。周于德身材魁梧,身披厚重的铠甲,铠甲上的鳞片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他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长枪,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他深知此次倭寇来势汹汹,自己肩负着保卫苏州城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重任。
当周于德率领军队赶到苏州城外时,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景象。倭寇们已经开始攻城,他们挥舞着长刀,口中喊着令人胆寒的口号,疯狂地冲向城墙。城墙上的守军们奋力抵抗,箭矢如雨点般向城下射去,但倭寇们毫不畏惧,他们用盾牌护住身体,继续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