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大明的土地不够了,那我们就打出去!!!-(1)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朱棣听到这话微微一怔。
朱瞻基则继续解释道:“摊丁入亩,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可以叫做地丁合一,就是把原本的人头税彻底取消,或者也可以说是把人头税算了了土地里面,只征收土地税,按照土地的多少,土地多的多征,土地少的少征,这样子一来,对于一些土地少或者是没有土地的百姓来说,不仅会减轻他们的压力,也可以减缓投献的情况,而且,田地多的人户,其人丁也必然多,田地少的人户,人丁也少,如此一来,朝廷的赋税不会减少不说,百姓的负担也会减轻。”
“至于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则是收回原本朝廷赋予士绅阶级的特权,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征派徭役。”
朱瞻基说完,就仔细的观察起了自家这位爷爷的表情起来。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对后世之人来说,自然是不陌生的。
其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雍正王朝的三大革新政策之二,这也是雍正之所以被后世称赞的主要原因之一,朱瞻基看不起满清归看不起满清,但是对雍正确实唯一的例外。
这位可以说是满清里面,难得的一位明君了,至于康麻子以及十全老人,听听也就罢了。
可以说满清的盛世,九成以上都是由这位雍正帝给奠定的基础,而最关键的原因,自然也离不开这三大革新政策,其他的不说,单单是摊丁入亩这一项政策,其影响之大,也绝非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而最直观的体现就在,自从摊丁入亩的政策开始实行之后,满清国库的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存银,到雍正末年暴增到了六千万两,而雍正不过只是当了短短十三年的皇帝,由此可见一斑。
而除了国库的存银,人口方面的增长也更是极为明显,直接由顺治年间的1913万人,暴增到了乾隆时期的三个亿,直接就占据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的40%。
这是什么概念?几乎全世界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要是交到了政哥手里,再给政哥一张世界地图,那结果,啧啧……
当然这些东西想归想,其实真要实行,里面的阻力还是很大。
首先就是人口还要田地的清查,这件事情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以朱瞻基目前的皇太孙的身份,压根就撑不起这个场子来,也只有自家的这位爷爷才能把那些反对的声音给镇压下去。
而且这种事情镇压一代两代还不行,这毕竟涉及到的是改革问题,那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必须几代人的努力,坚持,让这件事情彻底成为定性。
否则张居正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子,人死政熄什么的,向来都不是稀罕事。
而现在显然就是最好的机会,他爷爷,他爹,他,三代人,完全足够把这件事彻底定性下来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首先就是,说服老爷子,然后再把老爷子,他爹,还有他自己的身体给搞好了,不然要是搞的和历史上一样英年早逝,就是再好的政策,后代一但出个不是玩意儿的玩意儿,那也是瞬间就是土崩瓦解的结局。
“不行,回去还得和小吴继续努力努力,再不成小胡也赶紧弄进来,嗯,小孙也不是不行,大不了以后直接把那位好大儿交给小胡养。”
朱瞻基不知不觉,思想有些开始走神。
这其实也不能太怪他,毕竟自家大儿子的名头,实在让他有些心虚。
这不早点搞出来,他怕自己万一重蹈了历史的覆辙,英年早逝了,搞出来那些政策,搞不好就要被自家的好大儿直接给毁了。
朱瞻基已经不止是第一次感觉到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这都还没坐到那个位置上,他已经有些理解自家爷爷当初为什么会被解缙一句“好圣孙”给彻底打消换太子的想法了。
朱瞻基心里想着事,对面的朱棣和姚广孝则是纷纷陷入了沉默之中,倒是一旁的郑和比较轻松,这种事情其实本来他听都应该没资格听的,现在更不要说是去思考这些了。
对他来说,下西洋给皇帝捞钱,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朱棣沉默了半响,终究是先开了口问道。
“嗯,当然是我自己的想法了。”朱瞻基毫不客气的点点头就道:“爷爷,我敢和您立个军令状,只要您把这两条政策执行下去了,我敢说,用不了十年,大明的赋税最起码能翻两番,国库再也不会出现需要您自己从内库掏银子的现象,除此之外再加上我给您献的土豆,到时候大明的人口,至少也得增长到一万万人,而这还只是十年,若是数十年,上百年,持之以恒,那么我大明必然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国库充盈,粮仓丰满,百姓富足,军力强大,人口过万万的大明,爷爷,我就问您一句话,什么样的盛世,能比的上这样的盛世?秦?汉?唐?宋?还是上古传说中的圣皇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