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我爷爷是永乐大帝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默认
绿色
蓝色
日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我爷爷是永乐大帝》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第193章:大明灭亡之根本!!!-(2)

   成不了官员和举人,我成为他家家奴总可以了吧。我种地,你收田地税是不是,那我不种国家的地了还不行吗,举人官员之家的地不是不收税吗,那我就把我家的地给举人官员之家不就行了吗,正好连丁银都不用交了。

   而在经过投献之后,变身为奴仆的原自耕农们,其实种的地还是自己家原来的地,只是那些地名义上属于士绅的了,这样原自耕农们既有地种,又不用向国家交税了,只需要向官员和举人家缴纳租子就行了,而这些不用交税的人家为了多收土地多赚钱,收的租子要比国家收取的税赋少很多,以此吸引更多人的投献。

   而为了避免许多人害怕自己投献的田地直接被吞了,主家还会跟他们签订一些条约,比如允许对方永远耕佃,不限年月多少多少土地等等,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

   这种投献之风之盛行,可以说是远超历朝历代的,而最直观的体现,无疑就是数据上就能很容易发现问题了。

   首先就是人口,有明一朝,黄册上的人口,账面上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不曾增长的,人口的总数也一直是六千万人左右,甚至到了天启年间,还曾掉到5165万人,而真实数据,至少得把这个数字翻一番,由此可以想象,明朝隐藏的人口有多恐怖。

   而除此之外就是土地了,清查土地的账本叫做鱼鳞册,之所以叫这名字,则是因为鱼鳞册上不仅会记录土地的各种信息,还会绘制土地的形状,而这种形状多数看上去如同鱼鳞一样,所以记录田地的账本也就叫做了鱼鳞册。

   而鱼鳞册上的数据相比人口来说更是离谱,毕竟人口变动,人口减少,好歹也可以说是天灾人祸也能解释的通,但是大明的鱼鳞册,明初之时记录的田地为857万顷,但是到了弘治年间,鱼鳞册上的土地就只剩下了422万顷,直接就是凭空消失一半还多。

   而造成的结果,则更是有目共睹的,被逼的没办法,张居正只能把一条鞭法搞了出来,准确的来说,一条鞭法最先提出来的其实并非是张居正,而是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之后御史傅汉臣把这种“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方法称为“一条编法”。

   而一条鞭法的施行,也确实给已经走上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带来了一丝曙光,只不过人死政熄,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后,一条鞭法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更兼之后官场腐败更加严重,诸弊丛生,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

   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至此,一条鞭法破坏殆尽。

   可以说,大明之所以灭亡,一大半的原因都要归结到这个投献之风上面来,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朱瞻基自然是不可能对此不闻不问的。

   而且其实现在提出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现在的投献之风虽然已经很严重,但是自家爷爷的威名毕竟也摆在这里,而且这种投献之风也不想大明中后期那么严重,大明也并没有病入膏肓,这个时候及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可比后世张居正来搞轻松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然这个的前提就是他必须说服眼前的自家这位爷爷。

   说服不了朱棣,他现在就算是说的再多也是没用,只可能等到自家老爹登基,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登基之后才会有机会。

   朱棣听到朱瞻基的话,也是陷入了沉思,一些问题不提出来,是不看不到的,但是有人提了,想要把问题推理出来,自然是不难的。

   “清丈土地人口之后呢?你还打算如何做?”朱棣没有去反驳朱瞻基的话,而是在沉思之后,一脸平静的开口道:“如果只是简单的请丈土地人口,我想你也明白,这终究不过是一时的办法,就像你说的,跳不出去那个怪圈,就算是土地交到那些百姓手中,最后依旧会被那些士绅兼并。”

   “所以我说了啊,清查人口土地只是第一步。”朱瞻基语气认真道:“这第二步,其实总结起来就十四个字: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网址:www.kxs.me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next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