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大明灭亡之根本!!!-(1)
问完这句话,朱棣又有些后悔,他心里其实也有些不确定自己这个大孙子是否真的有办法,或者说是提出的办法是否是好办法。
毕竟被这个问题困扰的皇帝可不止他一个,自古以来能想到土地问题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想出的办法也是极多,但是就结果而言,显然这些办法也是没起到什么作用的。
而且提出这些办法的人,得罪的人也是更多,所以下场也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朱棣也怕自己这个大孙子,一开口就给他整一出惊吓,不过好在的是,此时这里也就是他还有姚广孝以及郑和,也没有其他人。
而听到朱棣的话,朱瞻基则只是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就看向朱棣道:“爷爷,其实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我这里就有两种办法。”
“两种办法?”朱棣和姚广孝下意识的对视一眼。
朱瞻基点了点头就道:“第一种办法,操作起来最是简单,但是阻力也是最大的办法,首先就是清查,清查我大明的人口,再清查我大明的土地,而且这个清查必须彻底,要把地方豪强大户人家隐藏起来的人口彻底清查出来,让他们重新入户,然后分发土地,让他们再次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
朱瞻基说到人口这个的时候,把彻底二字用的很重。
因为这些天他其实不仅会翻看从小黑洞里面摸出来的一些书籍,同时也会看一些大明的资料。
而在人口方面,大明其实也有人口普查的,甚至还有专门建立的黄册,而且和后世一样,人口普查都是十年一次。
但是让人无语的是,说好的永乐盛世,永乐元年得人口普查,大明是1141户,6659万人,但是到了永乐十年,大明的人口居然不增反减,直接就掉到了6537万人。
要知道这十年里,大明相对来说都是极为平稳的,就算是有些战争,那也是把战线推到了大明外面的,同时内部也没什么天灾人祸之类的,这样的情况下,正常来说,人口肯定是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但是其结果,别说是增长了,反倒是掉了一百多万。
由此可以想象的到,地方豪强大户究竟隐藏了多少的人口?
不过这种事情,到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恐怕会让自家爷爷下不来台,所以朱瞻基也就是仅仅只是加重了彻底二字的发音,也算是点题了。
“彻底清查人口……”朱棣自然听得出自家大孙子这个口中“彻底”的意思,只是懂归懂,但是他虽然身为皇帝,可有些事情也不会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黄册人口的变化,他能看不出来问题?只是看出来了又能如何?
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和利益太多,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大明就会立即动乱起来,再加上地方上也算安稳,这也是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毕竟政治本来就是一场妥协,他虽然不知道这句话,但是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听到朱瞻基的话,他心里也是不禁叹了口气,道:“此事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也说了清查人口土地办法是简单,但是这里面的阻力何止是大能形容的?单单就是那些遍布大明各地的地方豪强大户,你觉得他们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东西被人抢走?”
“爷爷,恕我直言!”朱瞻基闻言好不退缩就道:“有些事情可以妥协,但是有些事情,您要是妥协了,一时间看不出来什么问题,甚至是几代人问题也不大,但是时间长了,十代人之后,届时原本的一点小问题,可能留给后辈子孙的就是亡国灭种的大问题了。”
“就说这人口,您可以自己算一笔账,我大明现在六千万人有余,但是其中却有数百万人是不用交税的,以目前的赋税来看,每年的赋税来源,大概就是五千万接近六千万人左右的,以人头纳税。”
“但是永乐元年至永乐十年,我大明的人口就减少了一百万余人,十年一百万,一百年又会减少多少?而一两百年之后,国家需要花费钱粮的地方不曾减少,赋税却减少大半,这样的后果,爷爷您应该是可以想象的到吧?”
朱瞻基神色严肃,他之前的十数年时间也不是白混的,对于大明的各种情况,他也是极为了解的,这其中就包括大明的赋税来源和构架,大明是按照人头来收税的。
准确的来说,是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提出来之前,历朝历代都是按照人头来收税的,包括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提出了“方田均税法”也是下令清查了土地,但是也只是把土地划分成了五等,然后按照土地的好坏,来规定赋税的多寡。
但是其本质上来说,其实依旧是按照人头来收税的。
而也正是这种的收税制度,导致了大量的自耕农,承受不起赋税,然后直接就把田地投献给了当地的士绅。
不要觉得这些自耕农傻,相反这其实这些人还很聪明,他们遵循的基本逻辑,也更是清楚。